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大真博士話中藥】浙貝母味苦性寒 清熱散結

浙貝母:色白淡黃,鱗莖單瓣, 成元寶新月型。(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浙貝母:色白淡黃,鱗莖單瓣, 成元寶新月型。(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文/陳大真博士
貝母為國人常用的中藥材,再加上其主要功效清化熱痰,散結消癰之作,對於這次疫情的症狀,有不錯的改善效果,因此使用上要多加注意。

貝母在《臺灣中藥典》的記載上,依據來源的不同,分成「川貝母」和「浙貝母」兩個品項,雖然一字之差,效果卻有殊異。本次主要討論「浙貝母」。 

依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記載,浙貝母(https://reurl.cc/nOa936)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之乾燥鱗莖。通常在初夏植株枯萎時,採挖後洗淨,依照不同大小去做分類,分別撞擦,用以除去外皮,並拌以煆過的貝殼粉,用來吸去擦生的漿汁,再乾燥後取鱗莖。大小分開後洗淨,大者除去芯芽者稱為「大貝」,小者不去芯芽者,習稱「珠貝」。而大小不分,除去芯芽,趁新鮮切成厚片後,洗淨並乾燥者,習稱「浙貝片」。 

浙貝片:最左兩排有炮製炒過,富粉性。(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浙貝片:最左兩排有炮製炒過,富粉性。(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在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皆有栽種生產,多為栽培品種,其中浙江象山縣等地所產者最為出名,特稱為「象貝」。有別名又稱浙貝、大貝、象貝、元貝、珠貝、元寶貝等。

值得一提的是,「元寶貝」就是指浙貝中的大貝,為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通常呈現半圓形,因外凸內凹,狀如元寶而得名。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貝母生晉地」,然經過考證之後,發現該貝母應為土貝母,非目前所談之浙貝母。經由考證歷代本草書籍來說,魏晉以前藥用貝母主要是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為主。

南北朝時開始使用浙貝母,明代以後,主要藥用品種,包括百合科植物屬植物浙貝母、川貝母等,其中浙江象山縣產的浙貝母稱為象貝,與目前使用者一致。

而土貝母為葫蘆科植物,和川貝母和浙貝母皆百合科植物,來源相差甚多,而《臺灣中藥典》第四版也尚未列入,因此先不討論該品項。

浙貝母和川貝母最好的辨別就是產地上的差異,後來品種來源也有所不同。在清代醫書《本草匯箋》中記載:「歷考諸本,貝母產地甚多而不及川,今人多尚川貝母。別有象山貝母,大如龍眼,諸本亦未見,而味加苦厚,無川產清和之氣,然用之亦效,瘍科更宜。」

湖北貝母。(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湖北貝母。(張賢哲教授《河洛藥典》提供)

其內文所述象山貝母就是浙江象山縣所產的浙貝母,由此可以看出兩者貝母之間不同的長處及功效。

目前坊間浙貝母多數是依照完整鱗莖大小不同而出售,鱗莖大者稱為大貝或是馬牙貝,鱗莖小者稱為珠貝,其外皮光滑沒有白色粉狀者,並將帶皮鱗莖切成片狀稱為浙貝片。

有時見到湖北貝母混淆浙貝母,其藥材外面兩鱗片包裹緊密,邊緣薄而卷,可依此和浙貝母作區別。

坊間有時可見放置比較久的浙貝母,其表面通常成灰暗,這時最好的辨別方式就是要折斷,看斷面的顏色是否為白色或是灰黃色,如果斷面為白色,口嘗之不發酸者其品質較好。

(大紀元製表)(大紀元製表)

政府相關單位已經訂定浙貝母藥材的砷、鎘、汞、鉛等重金屬的限量標準之外,也訂了二氧化硫的限量標準,因此民眾可以安心使用。◇

「大眞博士話中藥」之影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