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報導

民主政治 公民監督國會全球化

◎文/呂建億〈公督盟政策研究員〉

圖/公督盟提供

立法權是孟德斯鳩所提出的三權分立的其中一權,利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互相牽制,讓彼此的權力能受到制衡,權力不會無限的擴大。台灣的立法權掌握在立法院中,立法委員的手上,包括有憲法修正權、制衡行政權與代替人民行使立法權。如果立法院並未妥善行使職權,憲法還保障了人民的創制及複決權,民眾能依公投法提起公投,但是現今公投法的規定過高,人民無法針對議題向政府發聲,因此還是必須藉由監督立法院向立法委員施壓。

台灣監督國會是世界創舉

「監督國會是民主國家的常態,而且監督能夠發揮防腐的功能,民主國家才得以發揮以民為本的民主精神。」簡赫琳教授說。以草根力量來監督政府運作是現代民主國家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台灣在監督國會這方面已發展出適合台灣的監督及評鑑的指標,可以說是世界的創舉!而台灣目前也有一個國會監督團體: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正在從事監督台灣國會的行動,藉由召集學界、公民團體進行立法委員的評鑑,讓立法院的資訊公開化、透明化,並將評鑑結果公布,使立法委員的表現能接受民眾的公評。

簡赫琳綜合比較其他國家的民主化經驗,並據此提出台灣民主過程的四項大問題:一、缺乏專業及經驗;二、政策討論不充分;三、公民參與程度不足;四、行政中立問題。

第一、缺乏專業及經驗:台灣算是新興的民主國家,自民國76年解嚴後,台灣始真正走向民主的階段。然而短短20多年的民主,台灣還未能累積足夠的經驗及專業知識,像是立法院的運作上、立法委員助理的訓練上與立法委員的問政專業等均尚未養成。此外,立法委員受到任期的限制,往往在法案的提案上都以下一屆選舉做為考量,提出短期有利的法案,而某些需要長期規劃執行才有顯著成效的法案往往都被擱置。

第二、政策討論不充分:台灣國會屬於兩大黨對抗的情形,而在台灣獨特的歷史背景之下,兩岸議題往往又是立法院彼此政治角力的標的,因此在國會的運作上往往只限於意識型態等高層次的考量,而較中低層次的政治議題,例如民生議題等反而未能經過充分討論。

第三、公民參與程度不足:可能是歷史文化的影響,台灣的人民還不習慣參與政治性活動,比較能接受精英式的統治。一般人都認為政治是屬於政府官員的事,政治事務只等同於投票,造成有80%的政治權力集中在20%的人身上這種極端的現象。此外,一般人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家庭中不鼓勵談論政治,認為政治是黑暗的,參與政治活動是種禁忌。

第四、行政中立問題:許多民主國家,總統當選人會主動放棄黨籍,以確保總統在行使行政權的同時,不會受到黨意志的左右。在台灣行政權常會受到黨派意識型態立場的影響,黨意指揮行政,致使行政權受到干擾,政策因此會有所偏袒。

簡赫琳認為針對以上四大問題有兩方法可以解決,一是透過持續的監督立法委員,其二是直接行使公民的創制、複決權。

由公民所發起的公民監督國會的行動,在立法院的代議權之外,算是另一種型態的代議,藉由公民團體來發表針對重大社會議題的看法,制衡立法權。公民團體內部建立起一套制度化的建制,並持續強化其監督的專業,以建立監督公信力及正當性,再擴大公民的參與,監督的基礎才會穩固,公民自動自發的參與,能提高公民素養改善民主體質。◇

修補資訊落差及執政合法性的工具

葉門在1990年代好不容易完全脫離被外來政權宰治及共產主義的陰影,統一南、北葉門,創造了民主的葉門共和國。2000年之後,重生的葉門的挑戰就是如何鞏固及深化這得來不易的民主。由非政府組織力量促成的「葉門國會監督」(Yemen Parliament Watch)計畫就是其中的努力之一。現今的葉門國會採行兩院制,和世界上許多民主體制一樣,分為上議院和下議院。

「葉門國會監督」計畫由成立於2005年的葉門民調中心(Yemen Polling Center)執行,該民調中心也是葉門迄今唯一的民調中心。起初由一群記者、學者及研究員發起,目前有18位全職職員,執行各項民調、市場調查、人口調查、焦點訪談等。

在歐盟「促成民主」(European Instrument for Democracy)的資金協助下,葉門民調中心自2009年12月開始進行為期18個月的葉門國會監督計畫。此計畫並非常設組織,僅將進行18個月。一旦結束,目前仍不清楚此計畫是否會持續。

此項「葉門國會監督」計畫,目前主要進行3項工作:(1)測量民調、(2)發行國會表現報告、(3)舉辦國會相關工作坊。前兩項工作主要是透過它所建置的網站www.ypwatch.org來教育國會議員及社會大眾,並建立民眾與國會議員更直接的聯繫及資訊的流通。

最後,該計畫不只有監督國會,站在看似反對國會的角色,卻同時舉辦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及論壇,和國會站在同一陣線,一同教育國會議員、記者、公民社會。這最後一部分的工作對葉門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很重要,在批評國會表現時,全民及政府要一起學習:何謂民主?國會在民主中要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如何投票?公民社會要如何協助政府制定更好的政策?這個民間的監督國會計畫想要修補民眾與政府之間資訊落差,及提高執政工具的合法性。◇

黎巴嫩公民監督國會組織

黎巴嫩,這個夾在地中海及阿拉伯世界中間的悠悠古國,在參與式民主的期盼下,很驚人的在2005年出現了一群來自不同政治、宗教及文化背景的年輕人。他們先在首都貝魯特成立Nahwa al-Muwatiniya非政府組織—英文翻譯為Towards Citizenship(邁向公民的),隨後於2006年,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中東教育培訓服務中心、全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的資金協助之下,開始黎巴嫩國會監督計畫(Lebanese Parliament Monitor),運籌至今,簡稱LPMonitor。為了要監督國會議員的表現,LPMonitor的工作分為三大項:評鑑國會議員表現;推動國會資訊透明化;舉辦議員公開辯論會。

第一項、評鑑國會議員表現:LPMonitor組成專業評鑑小組,針對個別國會議員在國會(2005-2009)中的表現進行評比,但評比不包括那些同時兼任部會首長的議員。

第二項、推動國會資訊透明化:LPMonitor強調公民對政府表現「知」及自由取得資訊的權利。透過建置民眾可簡單使用網站及定期發行電子報,該組織鼓勵公民在投票前或在非選舉期間,多利用網站上公布的議員表現資料,來選出真正可為黎巴嫩做事的議員。

第三項、定期在各地舉辦議員公開辯論會:也是要讓議員知道他們的所做所為是受到全民監督及需要適時正面向選民們交代及負責的。◇

歐洲公督盟Parlorama

歐洲也有公督盟。Parlorama這個監督歐洲議會的NGO於今年4月開始運作,主要針對歐盟直接民選的議會結構與736席議員(27個會員國與4億9,200萬名公民選舉產生,任期5年的議員),進行有效的資訊揭露與評鑑報告。

Parlorama評鑑基準共有3種,分別為出席率、議事表現與平常表現。其中議事表現,分為發言、書面質詢、書面報告、口頭質詢的數量,以及問政時間長短與解決提案問題的多寡等7個項目。

Parlorama於2009年4月22日公開網站,果然一砲而紅引起轟動;後因引起被監督者的控訴與抱怨,網站一度關閉。現今,再度重新以試用版方式運作監督系統。Parlorama的網頁設計簡單大方,資訊可以交叉比對,精細的量化過程、簡易的資料比較有助於民眾對資料的認識。◇

●Public Citizen自詡為國會的看門狗(watchdog)監督國會的立法。圖中為Public Citizen在國會前舉辦活動,促使國會制訂關於人身保護令的立法。
http://citizen.typepad.com/watchdog_blog/(本網站為public citizen的國會監督網站:Watchdog Blog)
 

美國國會監督團體Public Citizen

美國,這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之一,出現的公民監督國會團體〈Public Citizen,Congress Watch Division〉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監督及控管政治中的「大鈔」(Money in Politics)流動。Public Citizen自1971年以非政府組織身分在美國創立以來,不接受政府或財團資金捐贈,在美約有8萬名會員。它已從關心消費者健康及安全,擴展到爭取政治上的民主鞏固(Democracy Consolidation)及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其工作不再只是局限在替消費者爭取權益而已。

該組織在「監督國會」工作中,除了透過教育(Education)及倡議(Advocacy)兩種方法保障消費者權益外,最有趣的業務是透過揭發及打擊政治中因「大鈔」流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來鞏固美國長遠民主發展。該組織在這部分的工作,先由揭發在6大不正常區域金錢流動開始,其中包括:(1)政府發包工程弊案、(2)人民與選舉、(3)聯邦政府中選會監管選戰財務法、(4)財團與選舉、(5)政治獻金數位化及公開化計畫、(6)公費總統選舉。

Public Citizen在以上工作,除了以揭發問題的方法教育大眾及提升民眾對這些議題的敏感度,該機構也提供多項管道,協助並鼓勵公民用「行動」(Take Action)改變既定政治遊戲規則。管道包括:(1)寫信給相關國會議員、(2)簽陳情書、(3)寫信給地方媒體、(4)告訴朋友、(5)安排到華府訪問議題相關國會議員。◇

蘇丹選舉監督計畫與Ushahidi科技

蘇丹,這位於非洲東北方的國家,是非洲最大的政治體,但千年來貫穿該國的文明誕生之河—─尼羅河,卻沒有為蘇丹帶來和平的文明,反而使其陷入一場又一場的資源大戰。在資源分配問題上,蘇丹經歷了數年的埃及統治,多場內戰,以及歷史中可上最血腥榜單之一的Omar al-Bashir 1989政變。這樣的情況直到近年在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的介入後才得到舒緩。自此,蘇丹才可慢慢再重建其政治,期待往民主方向前進。蘇丹選舉監督計畫(Sudan Vote Monitor)就是人民反應其民主期待的實際作為之一。

蘇丹選舉監督計畫由蘇丹研究與政策中心(Sudan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Policy)及阿斯瑪發展學會(Asmaa Society for Development)提出,和蘇丹當地其他公民社會相關組織共同執行。執行重點在於利用現今發達的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來更有效監督選舉過程及其結果。該計畫大量利用最新的Ushahidi(意思是「見證」)科技,方便散落在各地的公民可透過手機簡訊,email或網路在大家共用的同一地圖上,即時的標出在何時何地發生了何事,並即時分享給其他公民。

透過科技,就算大家都不在場,它仍可通過歷歷再現的視覺效果,提高公民對事件的關心程度。他們用Ushahidi科技讓公民來回報:在選舉時何時何地哪個開票所開票不符合官方紀錄;未登記的選民名字出現在投票手冊中;民眾被某政黨強迫登記參加投票;民眾及黨代表被拒絕進入開票現場;票箱未封口;重複投票;用非正式身分證件登記投票乃至綁架投票人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