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事評論

東亞高峰會 波濤詭譎

⊙陳毓平

一個源自東協且醞釀至少有15年之久的構思,終於在20051214日接續第11屆東協峰會後宣告成立,它就是「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EAS)。

東亞峰會原本建基於東協加三(中、日、韓三對話國),但在日本刻意推薦下,增加另外三個國家,即澳洲、紐西蘭與印度,變成16國與會的區域大集團。

日本為何要這般擴大東亞峰會的參與成員?政治觀察者一致認為,這正好反映出美國勢力的操作而形成的怪異局面。

中美勢力均衡的產物

日本與東協的經貿關係歷史悠久,影響勢力也深,加上二次世戰時「東亞共榮圈」的遺毒思想,使它向來就以區域盟主的態度自居。然而近20年來中國的崛起,不僅給日本帶來巨幅陰影,也帶給美國深重的壓力。

冷戰結束後,美國主導全球的雄心無遠弗屆,自然顧忌著中國日益壯大後恐怕成了本區域的主導勢力。美國對遠東區域的監控,向來都依恃親密盟友日本的參與介入。對現今東協與中國經貿關係不斷提升的關鍵時刻,只有透過日本先發制人,以拉入與美國聲氣相投的澳、紐,以及南亞大國印度加入,可削弱中國在東協的影響力,從而使區域支配的勢力得以平衡。

如此一來,東亞峰會在成立之際,也就成了中美兩股勢力的較勁場所。不過中國以務實態度、迂迴手段推舉東協主導東亞峰會的發展。這一招頗受到讚賞。因為它避重就輕的態度,不僅化解美國透過日本所帶來的壓力,也趁勢表示:中國並無意在本區域內形成威脅的角色。

東亞峰會實際上是東協十多年來所致力朝向的目標。由早期推行的東亞經濟集團(EAEG)與東亞經濟會議(EAEC)的理念,一直到東協區域論壇(ARF)、十加一和加三等合作機制,都可說是東協努力的成果。

現在東亞峰會正當亮相,卻鬧出中日韓彼此不能相容的局面,而必須由東協居間協調,以達成區域合作的主旨與目標,因此一般認為由東協扮演主導角色也算是適宜的。

俄羅斯也可望加入

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衝擊下,區域團結與經貿合作是必須的趨勢。東協本身已訂立在2015年實現東協共同體,各成員國間必須繼續加強開放與合作,始能增長經濟實力,達致預定目標。

然而擴展後的東亞,有貧與富的差距、有發達與落後的區別;而且16國之間更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這就頗難組成像歐盟或北美自由貿易區那類封閉式的區域貿易集團。唯有以開放、靈活,講求實際的形式推進合作,而且也只能在各成員國都以完全平等的地位與互利的基礎上,才能共同朝向經濟一體化的目標發展。

東協十餘年來的發展,都以鬆散的方式進行,履行互不干預內政為主的政策,不過隨著東亞峰會產生後,新的理念也順勢形成,那就是反應在「吉隆坡宣言」所預示的區域國家的宏觀視野,以及為未來發展的新思考,以開創區域政經全面合作新局。

宣言確保東亞峰會將發展成一個開放、包容、透明與向外型的論壇,在這樣一個開放及包容的框架下,2006年第二屆東亞峰會召開時,俄羅斯可望順利入會而成為戰略夥伴。這種來自不同地區的組合,也算是開創區域合作不受限於地域的先例。支持這種組合的論調更認為,它除了強化區域意識外,也實現東亞政經的整合。

在這種新局勢下,東亞峰會就不再侷限於外交上的新定位,而是要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受人尊重的文化與道德為前提,配合互利共榮為基礎,為區域合作建立和平、繁榮的新秩序。

成員背景高度分歧

因此,東亞峰會另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專職反應區域面臨重大問題的論壇,所設定討論的範疇已擴展到包含政治、經濟、能源、環保、保安、防疫、反恐等各層面。

但是,冷眼旁觀的時事觀察者卻有不同的分析。他們覺得,如果要開放市場,亞太經合會早已實行;如果為建立共同體,這個組合實無法超越原來的東協加三的體制;然而現在難題重重,其中主要的關鍵乃在於加入了西方色彩濃厚的澳洲與紐西蘭。

他們指出,任何一個所謂共同體的建立,與所謂的區域合作,是大不相同的兩碼子事。建立共同體涉及共同身分特徵與歷史經驗。澳、紐不僅脫出地緣關係,更重要的是具有迥異的文化價值觀。因不同的價值觀而引發差異的政治觀點,要達成區域和諧合作就不樂觀了。

東協原本用來阻攔西方勢力入侵而設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次卻成了死穴。澳與紐首開其端,成為東亞峰會成員,隨後排隊等候入門的國家不知有多少。

有人預測東亞峰會基於勢力平衡,將會邀約更多盟友加入,不久以後就算達到20個左右國家介入,也不足為奇。但這樣所形成的複雜關係、文化差異所可能引致的政治歧見都讓人難以想像。

必須指出的是,澳洲早在15年前即反對「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設定,一直到本屆東亞峰會召開前夕,才在最後一分鐘簽署,其中實不能擺脫美國的因素牽涉其中。在峰會舉行期間,澳紐與印度並無特別表態,而與會之各國首長,只有客套的聚會,並無認真的交流,予人印象只是官場的虛應故事。

談民主人權 頗為尬尷

馬國前總理馬哈地針對這次峰會早就提出抨擊,認為澳紐這一入場動作,事實上就是西方強權耍玩國際政壇的一步棋,目的不過要使這個組織變質。如今東協騎虎難下,只有走一步算一步。

事實上,東協的成員國之間,也都各有內部矛盾,一如緬甸民主進程問題,正好反映出東協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的難處。講民主與人權,整個東亞世界都只有謙虛得不敢居先,如要認真求是,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東協現在首次打破成規,要派團前往緬甸作實地瞭解民主狀況,這是政治上的冒險行動,將會引來成員國內部怎樣的反彈,尚待評估。

如今擴大形勢的東亞區域,未見其利,而政治因素的紛爭卻先冒出檯面,東協將如何去化解區域內強權的衝突?由於美國畢竟也有區域權勢的平衡作用,那麼又將如何去應付美國的利益?這都考驗著東協的政治智慧。

東亞峰會帶來美麗的發展大藍圖,但是如何克服內部的一些不和諧因素,以及其他隨時冒出的矛盾和技術問題,或許有待2006年第二屆峰會的舉行,才能看出一點端倪。◇

  ?轉載自《新聞大舞台》第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