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飲食文化

義大利麵條的小故事

麵條作為遺產

  早在古羅馬時代,義大利人就已經會做麵條。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成糰、 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著名美食──PASTA(義大利麵)。 更有甚者,有一位老人把一桶義大利麵作為遺產留給兒子。

  最初的義大利麵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烤爐裡做,因此當年義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隨處可見抻麵條、晾麵條的人。據說最長的麵條竟有800米。

  義大利麵吃起來有汁也有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把十指舔淨。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麵條捲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義大利麵功不可沒。

千變萬化的麵條

  兩種從美洲來的植物──辣椒和番茄被引入作為義大利麵條的醬料。到19世紀末,義大利麵著名的三大醬料體系: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種海鮮、蔬菜、水果、香料,形成複雜多變的醬料口味。

  麵條本身也變化紛呈,有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種形狀,並通過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製成五顏六色的種類。據統計,義大利麵的品種竟有563種之多。可是誰知道最早的義大利麵條是用腳揉麵的?因為麵糰太大,用手揉不動。直到18世紀,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明了揉麵機。

  義大利人對麵條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許多人把做麵的獨門祕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把義大利麵鄭重寫進遺囑。中世紀許多歌劇、小說裡都提到麵條。

生命力更強

  義大利麵卻越來越有生命力:如今全球義大利麵條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在義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28公斤麵條。

  美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賽中,義大利麵條大賽已成為保留節目;今天在世界100多個國家裡,都可以找到義大利麵的蹤影,甚至在地球之外的國際空間站的菜單裡也有義大利麵條。

文/何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