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台灣新聞

【時事論衡】落實三品教育 永續台灣有品

⊙蕭松山

教育部上個月啟動「台灣有品運動」列車,希望藉由推展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四項計畫,帶動台灣「人人有三品(品德、品質、品味)」,以達到為人要有品德、做事要有品質及生活要有品味的現代公民社會。

政府預計在未來一年半內,花費12億元經費,推動一系列的台灣有品運動,引發各界熱烈的討論,且反對聲浪不少。因而教育部長鄭瑞城急忙出面解釋,並將經費刪減了2億多。

由於近年來社會紛擾,發生許多社會事件,如學校霸凌、青少年飆車族暴力事件,都顯現出品德需要再教育。再加上金融海嘯推波,企業主更重視人才品德,「品德教育」成為今年許多大學畢業典禮上貴賓致詞的熱門話題,他們不約而同的諄諄教誨畢業生,具備現代公民基本教養與符合普世價值的道德感等良好品德,也是進入職場的重要條件。因此,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各界對「三品教育」是有所期待的,教育部應更積極思維該如何落實與深耕。

「有品運動」推動方式不應只是一系列的大型活動。透過熱鬧的活動,或許可以讓參與活動的人有所感觸,但是,活動內涵若不能深入人心,將無法永續推動。「有品運動」應有完整的教育計畫,是要將「品德、品質、品味」的三品觀念與內涵,融入學校課程和教學活動中,深化成為各級教育的核心價值。且其近10億元的經費使用,不應只是用在輔助性的課外資源上,也不要如以往推行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一樣,讓各級學校以申請專案計畫方式(寫計畫書、報告書及填寫表格等)執行,還要準備成果評鑑,使各校忙於表面文章,著重形式,恐難有實質效益。

「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確是現代公民社會急切追求的目標,台灣社會也不例外,多年來也不乏「提升」的聲音和警語,更有不少有關的「運動」之推展。奈何三品還是每下愈況,其主因就在只重形式,全民「無心」推動,期盼人人由「自我」實踐、要求,不要再流於口號、空談,甚至浪費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