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報導

與船靈對話

孫幗英/整理 資料來源:台灣文學館提供

台南文學館自7月26日起將展出為期半年的「與船靈對話——達悟拼板舟的詩歌與文學特展」,藉由聯合展出館藏蘭嶼作家夏曼‧藍波安所打造的拼板舟,以及首艘由蘭嶼划抵台灣的拼板舟「跨越號」,呈現達悟民族大船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口傳敘事、詩歌、書寫創作內涵及蘭嶼獨特的生活樣貌。

跨越號的故事

●夏曼‧夫阿原(郭建平)在朗島長老、村民以及漁團的多方共同合作下,拼成「跨越號」。(記者孫幗英/攝影)

2001年9個老中青三代的蘭嶼人,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完成建造達悟族的cina'tkelang(10人拼板大船)。夏曼‧夫阿原(郭建平)的父親納悶:「做好了船怎麼不划呢?」這句話觸動了林建享與夏曼‧夫阿原的心靈,他們了解到近年來蘭嶼大船成為台灣博物館的展示品,雖然彰顯了達悟文化,但卻遠離了船之所以為船,及最重要作為「航行」的意義。於是,一個蘭嶼史上首次造船、划行台灣一周的偉大航行計畫就這樣誕生了……

2006年11月,由夏曼‧夫阿原(郭建平)與紀錄片工作者林建享所共同發起的「蘭嶼拼板舟ipanga na,1001跨越號航行台灣」計畫,在朗島長老、村民,以及漁團的多方共同合作下,以4個月的時間,用60塊板子,拼成長1,016公分、寬170公分,高270公分的拼板舟。

這艘大船取名為「ipanga na,1001跨越號」,是蘭嶼島上百年來僅見的一艘最大的14人座大船,達悟族語的船名「ipanga na」就是「從這裡到那裡,再從那裡更往前去」,也是中文「跨越」或「航行」的意思,而1001則是象徵了大船的長度超越了10公尺。

「ipanga na,1001跨越號」在2007年6月19日以13個小時的航程,抵達台東,成功的以蘭嶼拼板舟橫越黑潮,由朗島、椰油、東清、野銀、紅頭、漁人等6個部落的達悟勇士接力划行,以達悟族人划船的方式抵達台灣土地。7月2日清晨再度啟航,歷經30多天的艱困航程、航行600多公里,經花蓮、宜蘭、基隆及淡水等地,最後成功抵達台北市大佳碼頭,充分顯現出蘭嶼拼板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生命力。

實踐造舟、航海划到台灣的過程,不只是達悟族人對過去的造舟工藝、航海知識能力、毅力與勇氣的再試煉,也是達悟族人以文化主體意識的表現,來航向未來的啟航。

這將是個一半傳統,一半現代;一半台灣,一半蘭嶼的議題,也是一個古典與現代,生活與信仰互相滲透融合的文化案例。而跨越號的故事,不只讓蘭嶼的海洋文化與台灣接軌,也讓世界從海洋看見台灣。◇
 

●跨越山與海洋,挑戰太平洋黑潮的達悟族勇士們,要讓世界看見他們的文化力量。(台文館提供)

達悟族拼板舟的傳說

傳說地底人跟達悟族人都是海洋民族,只是達悟族人每次到海邊網魚,不但捕獲量少,船隻還常常進水,於是天上的人決定派精通造船的地底人教導達悟族人他們的技術。

傳說達悟族人沿著神祕水洞,來到地底人的世界,他們發現地底人的生活和諧、快樂,女人種地瓜、芋頭、織布,男人伐木、研究造船技術,他們建造的船既漂亮又先進。

一位地底人的長老親切又友善的帶領達悟族人認識他們的文化與生活,地底人長老對他們說:「我們喜歡合力完成一項工作,並且一起分享成果。祖先教訓我們不能過度砍伐山林,因為一旦山林被破壞,不但會帶來水土的災害,我們也將沒有木頭打造堅固的船隻出海捕魚。除了保護山林也要保護海洋,在海中捕魚一定要適量。我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我們種植的地瓜、芋頭,這些作物也拿來作為祭儀中的祭品。」

達悟族人聽完之後,非常敬佩地底人對環境的愛護與利用,也了解到只有確實的保護山林、土地及海洋,才能為後代子孫留下美好的環境。

接著,很想增進造船技術的達悟族人謙虛的向地底人長老請教造船的問題,地底人長老微笑地說:「要造一艘美麗又堅固的船不容易,天上的人告訴我們的祖先:『造船所需要的一切都取自於大自然,必須尊重造物者和我們居住的大自然,才能合乎造物者的心意。』於是,天上的人就將造船的技術和注意事項告訴我們的祖先,我們世世代代便按照這些技巧去造船。」

長老不忘叮嚀:「造船是一件非常莊嚴又神聖的事情,需要男女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於是地底人吩咐達悟族女人要勤勞耕種,費心飼養家畜,因為這些都是祭船儀式中必備的祭品,也是用來分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而男人除了要幫助女人開墾土地,造船時更要尊重山林,並且彼此商量、尊重有經驗的長者的決定。

地底人並且詳細交代新船完成後的祭儀,教導達悟族人要用唱歌跳舞的祭祀帶來更多的福氣與幸運,同時也要宴請親朋好友,共享美好的祭典。

達悟族人記取了地底人所傳授的技巧和吩咐之後,就帶著他們贈送的地瓜、芋頭等等禮物,回到居住的部落,並分享這一切。從此,達悟族人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地底人所傳授的技巧,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文化,並造出船身線條美麗又堅固實用的拼板舟。

(參考資料:《達悟族 飛魚之神》)◇

拼板舟的製造方式

●美麗的拼版舟,表現的是達悟族人對自然與祖靈尊敬謙遜。(台文館提供)

●達悟族的圖騰。(記者孫幗英/攝影)

達悟族自古以來即是仰賴海洋生活的族群,其特有的傳統漁獵文化不僅顯示出先人們的智慧,亦象徵著這是一個愛好和平、生態和諧的民族。為了在藍色海洋上順利航行、捕獵魚蝦生物,每年在飛魚季之前,達悟族人便開始尋木造舟。

拼板舟是達悟族人在漁獵、運輸與交通上的重要工具,這些獨特的船隻是由15到27片木板接合而成,因此叫做拼板舟(達悟族語為dadala)。拼板舟從選材、製造完成到下水儀式,以一艘10人大船的製作過程為例,就得歷時3年的時間籌劃。他們認為船是男人身體的一部分,每一塊船板都是他們的靈魂,因此造船是一件相當神聖的使命。

拼板舟有單人與10人船之分,這些木材選用得依不同的船身部位結構而有所區別,據船身各部位所需的堅硬度、浮力或韌性等特性來選擇樹種。例如,船身底板的部分,通常採用台東龍眼、蘭嶼赤楠等質地密實堅硬的樹種,除了做為大船的重心,也較利於大船推行於礫石海灘耐磨擦的特性。船首、船尾的龍骨選擇,則多選用欖仁舅為材料。質地輕軟、具有寬大板根的台灣膠木、麵包樹則適用於做成最上側船舷側板。不同的樹種適用於不同的船身部位,因此選材的工作自然是一道不可小覷的過程。

在選材、砍伐的同時,達悟人為了替後代子孫著想,每砍下一棵樹後就立刻在附近尋找另一棵做記號、或栽種樹苗,繼續培養照顧。族人為避免在同片樹林過度砍伐,而在島上不同地點選擇樹材,讓森林的生態能永保和諧,不因濫砍而失衡導致生態浩劫。一種取之於大地也敬重大地所給予的生活態度,從造舟的開始就時時顯露。

選材、砍伐、刨木後,接著就是另一項達悟祖先智慧累積的表現——船板接合。達悟族的拼板舟完全沒有使用到一根鐵釘,板與板間以木釘連接,細縫用巴洛樹根剝成的棉花狀物填充,防止滲水。舷板與龍骨接合時,更是需要全神貫注。

新船完工後需上色或雕刻,達悟族拼板舟除了黑、紅、白三色外,不能加入其他顏色。船身底漆為白色顏料,原料取自貝類、白珊瑚和石灰岩;船身雕刻菱形紋等黑色顏料取自於鍋灰,沒在水裡的船板則塗上取自天然紅土的紅色。在船首部分,達悟族習慣刻上齒輪狀的紋飾,象徵「船之眼」,不但有辟邪的作用,還能指引船隻在大海航行時免於災難。船身上下、左右對稱的波浪紋飾,代表的是海浪。此外,在船身還可以看見一些人體紋,那是代表造舟始祖的紋飾。◇

大船下水祭

●大船即將首航,族人們圍著覆蓋滿禮芋的新船歌唱祝禱。(台文館提供)

當繁複的拼板舟完成,達悟族人會舉行隆重的下水祭,向船靈祈禱、趕走惡靈,也希望船隻下水後能有豐碩的漁獲。

當達悟族人決定要造船的時候,他們除了種樹,也會在自己的田裡種植芋頭,好作為新造大船的禮物。在新船即將下水之前,婦女們會佩掛瑪瑙,戴上禮帽,手持禮杖,前往田裡挖掘芋頭。達悟族人認為,大船上的新芋堆得越多,越能代表家族的勤奮,因此在祭儀開始之前,婦女們都會在田裡挖芋頭,直到芋頭的數量足以覆蓋整艘大船為止。

一艘拼板舟的製作是仰賴村子裡許多人的協助與合作才得以完工,所以在船隻竣工之後,也會邀請整個部落的族人一同來慶賀與祈福。舉行下水祭的前一天早上,受邀的客人唱著傳統的歌謠,向主人讚美祝賀;主人也用歌謠婉轉待客,在歌曲結束之前,客人不可以坐下來,否則就得不到禮物,那天晚餐後大家又會開始歌唱,直到天明。隔天一早主人會分送禮芋及禮肉給客人,接著就是等待中午大船下水祭的重頭戲登場!

下水祭儀開始,船主會抓一隻雞放在船尾魚艙內,向船靈祈禱全體船員平安健康,出海捕魚能夠收穫豐富,並帶領船員高聲歌唱。另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驅邪」,達悟族人相信船是有生命的,而一些惡靈很有可能會來擾亂大船的下水祭儀,於是在大船下水之前,全部落的男子會穿著丁字褲,分成數路走向新船,行進間人人抱著拳頭用力抖動,面露凶相,高聲怒吼,接著,船主會走到船中央,揮舞長刀,驅趕惡靈,其他船員也會跟著繞船嘶喊,壯大聲勢,他們相信,臉孔越猙獰凶狠,就算再壞的凶神惡煞也會嚇得連滾帶爬。

之後便是進行拋船儀式,船員與族人們合力將新船抬起,向上高高拋擲數次,再將新船抬向海邊,並反覆做出驅逐惡靈的動作。終於,美麗的大船即將下水,所有人配合波浪起伏,緩緩的將新船拋舉入海,下海後在近處海面繞行一周再上岸。

大船上岸時,船主會將準備好的祭血(雞血)放在船尾右側供奉船靈,並站在新船上面向大海吟唱咒語,族人隨後用食指沾血塗在海邊卵石上,期盼漁獲滿載,整個下水祭儀才算圓滿達成。

從祭儀前的準備、佈置,到典禮中輪番吟唱禮歌祈福,至最後的驅除惡靈儀式、拋船下水過程,都蘊含著濃濃的達悟族人文化傳承之意與生命力的表現。◇

夏曼‧藍波安

●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記者孫幗英/攝影)

夏曼‧藍波安描述著他的父親在伐木造舟時對樹說的話:「與其讓你在這森林裡變成朽木,不如與我到海裡逞英雄……」

夏曼從16歲就離開蘭嶼,在台灣求學16年之後終於回到蘭嶼,甫回到蘭嶼的夏曼,被視為是一個「退化的人」,被批評為「面孔朝向台灣」(漢化很深的意思)。他重頭開始學習一個達悟族男人應當具備的傳統技能,從剛開始「漢化很深」、「退化很多」一直到被肯定為海洋的勇士,這些精彩的過程歷歷呈現在夏曼一本本的作品中,從《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到《航海家的臉》,他親手建造Pikafanann(2人拼板舟),用身體的勞動實踐以回返祖輩心靈的作家書寫,夏曼重新建立作為一個達悟族人的驕傲。

作為一個熱愛海洋的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作品企圖從真實的生活去建構真實的文學,夏曼以他獨特的達悟中文描繪魚的種種、魚與女人、魚與老人、魚與祖靈、魚與海、魚與語言、魚與智慧、魚與信仰、魚與貧窮、魚與人性、魚與生活、魚與拼板舟等等,深刻地剖析自己、族人生活的內心世界與周遭事物,他透過深情的文字,敘述出達悟族文化的承繼與實踐過程,也展現一個海洋民族與大海之間相依相惜,讓更多的人看見蘭嶼、認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