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平面繭絲技術突破 蠶絲被品質更高

裸蛹為平面繭生產之副產品可供作生技應用。(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裸蛹為平面繭生產之副產品可供作生技應用。(苗栗農業改良場提供)

【記者陳文敏/苗栗報導】寒流侵襲、冷風颼颼,夜晚蓋被學問大,如何選擇?端看個人喜好。有人喜歡羽絨被,有人喜愛羊毛被,更有人酷愛蠶絲被。蠶絲被久了會變一球球,減低保暖度,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平面繭絲技術,讓蠶絲被既輕且軟,更高品質,不受厚薄大小限制,富通氣、保溫性、強度性等。

繭絲常應用在蠶絲被、防寒衣、棉袍、和服腰帶之裡襯等產品,是蠶絲界的上等素材。傳統圓繭絲被材料取得容易,製作成本及售價低,但製作出的絲棉為不連續面,使用久了絲棉會分離及糾結成團,造成被胎厚薄不一。

苗栗農改場課長盧美君博士指出,所謂平面繭,就是把蠶寶寶放在板子上吐絲,有20%的蠶寶寶爬著爬著就會掉下來,撿糞便要靠人工,農民必須很辛苦照顧;農改場最近研發出滾筒狀的設備,只有5%的蠶寶寶會掉下來,而且糞便會自動掉落。

平面繭的好處是一體成形,蠶兒攀爬在布蠶區域吐絲;平面繭早在平板式時就發展出來,早期農改場有改成比較迴旋狀、空桶式的,但蠶蛹回收率較差;用平板式的缺點是蠶的糞便會汙染到蠶絲,農民吐絲那5天必須睡在蠶室裡,讓整個面均勻吐絲,否則會造成蠶絲被平面繭絲厚薄不一樣,會造成不均勻的狀況。

該農改場多年致力於蠶桑技術開發,改良平面蠶絲生產裝置,該套生物科技是為了讓蠶更健康所建立的體系;此不鏽鋼圓筒為封閉式構造,蠶兒攀爬在布蠶區域吐平面繭絲,掉下來比率可以減少,汙損比例低,繭絲回收率高,最後會形成片狀,再製成棉被,蓋久了也不會呈球狀,蠶絲品質可以提升;其吐完絲後回收的健康蠶蛹,更可應用作為生技產品材料,這種方式值得去推廣。

苗栗農業改良場課長盧美君博士接受專訪。(記者許享富/攝影)苗栗農業改良場課長盧美君博士接受專訪。(記者許享富/攝影)
盧美君表示,目前有136個蠶種,有幾個固定的推廣種可以賣給農民,可以買回去養,只要一套設備、養蠶的技術,未來傾向整廠輸出,如果農民從沒接觸此行業,一定要knowhow專利,一整套給你。

大陸進口的絲棉越來越貴,絲棉成本越來越高,有一定的風險,品質不保證好;台灣適合桑葉的生產,一年可以養8期的蠶,一期蠶大約一個月左右。如果農民要從事此行業,該農改場會傳授養蠶與桑樹管理技術。

盧美君提到,農民只要買蠶種回去養,種些桑樹,生產的技術門檻不高,加上新的專利,未來蠶絲被生產不會那麼辛苦跟費工,以台灣來生產比較有品質和保證;有古老的、創新的技術,讓養蠶更簡單、更經濟,更可創造出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