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政治

點評中國

從中國階層結構看社會轉型的失敗(上)

⊙何清漣
偶然看到學者資中筠女士的一段話:「一百年了,沒有長進,上面還是慈禧,下面還是義和團。」這段平實的話,卻說明了中國社會轉型(核心是社會階層結構轉型)的失敗。所謂「失敗」,是指中國社會階層當中,底層數量過於龐大,中產階級人數占總人口比例偏少。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失敗

社會轉型包括政治轉型、經濟轉型與社會階層結構轉型等幾方面。當一個社會的階層結構發生變化之後,消費結構(從而帶動生產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都將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現在最大的失敗就在於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失敗,即未能從底層為主轉化為以中產為主的階層結構。

所謂「上面是慈禧」,大家都明白指的是政治變遷中的核心部分,即政治體制至今未發生質的變化,當權者仍然迷信政治暴力,再加上慈禧當時未曾建立的思想控制體系。「下面是義和團」,表面上看,是指毛左及社會底層日益顯化的暴力傾向。但由於這種暴力傾向源自社會成員的失敗感,源於占人口至少60%左右的中國人未能搭上盛世列車,成為社會等級金字塔底座的一部分。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曾承諾全民奔小康。從那時直到本世紀前10年,中國政府為社會階層結構轉型設定的目標是形成中產為主的橄欖型社會,為此資助的國家級課題不少,最有中國特色的是2001中國社科院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課題中劃分的「十大階層說」。由於該報告劃分階層的標準是職業,如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等,既不是非西方社會學中按社會地位、經濟收入,職業聲望等標準,也不是官方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劃分標準,即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有點非驢非馬,在官方宣傳中獨領風騷不到10年就消失了。2010年2月,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公布一個結論,其時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約為總人口的23%左右,並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擴大規模。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國社科院2010年報告還算可以,但一些外國研究機構的研究就非常荒謬,離中國現實更遙遠,最荒謬的是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該報告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每天消費2~20美元的人群,據此標準估算,中國中產階層人數為8.17億人,其中有3.03億人屬於底層中產階級(日均消費2美元)。這個報告在媒體登載後,許多中國民眾都有「被中產」的感覺。按照最低每天2美元計算為中產,按當時匯率真折算,每日不到14元人民幣,每月約為420~430元,基本與中國發達地區最低生活標準相當,大大低於中國大部分城市最低工資標準。人們指出,世界銀行把人均每天消費1.25美元作為貧困標準線,而亞行竟然把每天消費2美元作為中國中產標準,實在不足為憑。

目前的情況是:按世界銀行幾年前公布的資料,中國人均日消費1美元及以下的人口共有3億人,加上亞開行計算出來的低端中產3.03億人,中國的貧困人口幾乎占一半左右(其中包含前總理溫家寶2010年3月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提到的2億個失業者)。近幾年這一情況還在惡化,隨著外資的撤出與實體經濟的蕭條,還將有1.24億人失去工作,也就是說,中國的社會底層(即貧困人口與半貧困人口)約高達60%以上。

中國在產生少量億萬富翁的同時,生產著數量相當龐大的貧困階層,說明社會階層結構轉型失敗。──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