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石子、抿石子工法是早期建築經常採用的工法,在當年經濟、建材極為困窘的年代,這兩種工法被大量採行。富有人家的地板經常是昂貴的石材鋪設,而一般家庭則使用簡單的水泥加水拌和成工料,再加入不同顏色的小石子,披覆在建築表面;走在歷史悠久的城區,能輕易找到這類散發時間味道的建築。但經過改良,這類的工法不再帶有陳舊感,而能散發溫暖的手感,擠身時尚之列。
豐境建設總經理邱名仕留學英國,十分迷戀工藝與細節的呈現。他解釋,磁磚、木地板,甚至會病變的大理石來說,工法都已經很成熟,按部就班,出錯機率就很少,修復性也佳。但抿石子、磨石子具有高藝術性,靠師傅一點點抹將出來,藝術性與失敗只有一線之隔。
「敘美」大廳使用了大面積的國外大理石,留下一小片磨石子地板,上面鑲嵌有黃銅、不鏽鋼圖案。因為異材質相接,進行地板工程當天,7、8個工班沒人敢鬆一口氣,因為一旦失敗,無法修復。
「如何讓老工法跟建築結合?這就很多值得研究了。」邱名仕表示,磨石子如何與大廳的黑洞石搭配,才不會突兀,其實很費一番工夫;例如:磨石子地板的石子使用的是大廳大理石損料,磨成約2分大小,抿石泥試色工作也進行多次實驗。
也因為手作工藝無法像貼磁磚或鋪設木地板如此的高度一致性,更難的是,要說服客戶去接受天然材料的不完美,例如裂縫與不一致性,「但我們希望支持傳統工藝,讓這樣極具藝術性的工法可以繼續在台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