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以「誠信」建構「亞洲矽谷」(下)

⊙吳惠林
接上文

「矽谷」只是高科技園區而已嗎?

「矽谷是一條充滿各家公司的產業帶,…...是因此地最有名的電腦晶片得名。愈來愈多的智慧,一層又一層包覆在有限的空間裡。晶片使矽谷成為世界最大的知識資本集中地,有豐富的金融資本,以及世界最多的創業投資家。這地區的經濟由社會聯繫與網路共同建構;從創業投資家到律師,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創業精神在矽谷很興盛,創業家只要有好的構想,即使他剛從大學畢業,也會馬上被創業投資家、律師與顧問擁抱。他們會協助他創設公司,並且找來具備輔助技巧與資產的經理人。這簡直就像是有機生物的程序,好比細胞繁殖與成長一樣。」

作者李德彼特以這樣一段話鮮活道出矽谷的特色:網路為基礎、快速集體學習、彈性調整、開放社會。在此環境中不斷快速的創新是生存要件,學術與商業的界線模糊。矽谷的成長如流星般迅疾,其活力來自速度,其成功是因為機會與文化,而不是政策與計畫。矽谷是創新、合作、人際關係與社會資本相互連結的範例。作者說矽谷不只是一個地名,也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創業精神以及知識網路努力奉獻的心態。

對於矽谷這樣的描述,讓我想起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芝加哥不是一個城市,也不是一間大學,而是一個學派」的類似話語,意指芝加哥學派的風頭蓋過芝加哥市或芝加哥大學,一提到芝加哥,人們最先想到的是芝加哥學派。如此的描述也符合矽谷與知識經濟之關係,因為矽谷就是知識經濟的典範,一般人重視的是創新精神,但本書作者卻特別強調「互相信任與合作」。

關於合作,往往與分工連在一起,此在十八世紀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古典經濟時代就已經明白提出,當時史密斯也特別重視「倫理道德」的基礎,難得的是,本書第十三章中對此不但提到,還作了精采的引伸。矽谷或許已兼具創新與開放,能夠高度合作又信任,但作者卻認為矽谷的市民文化太弱,而且是高度不平等的社會,必須發展出「開放又創新、有包容性又能合作」的社會。這是在政治、經濟層面上都具備自我管理和自我組織原則之烏托邦式後資本主義社會。

在此社會中,經濟資產所有權會散播更廣、知識資產為社會大眾共有,是包容性更大、人力資本更多的社會,每個人經過公開辯論與資訊自由流通後,彼此選擇信任合作。這是一個現代開放與高度信任的社會,而普遍性、公開辯論、公正無私、懷疑精神、講求證據、好追根究底,以及追求不斷改善是其價值觀。

回到亞當.史密斯時代

以當今人類的道德沉淪程度來看,作者的確在描繪一個烏托邦社會。其實,亞當.史密斯在1776年的經典著作《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裡所記述的社會,就是接近這樣的社會呢!如此,李德彼特也只不過是要人類回歸到古典世界罷了。李德彼特除了有如此意涵外,他也明確指出,重振公民意識與合作倫理,融入知識時代的市場與競爭中。

這種由「人心淨化、回升」切入的分析應是真知灼見,而作者在最後一章並再提供「可行之道」。其苦口婆心令人動容。如果世人都能有作者的傻勁,都能由自身反省而發揮誠信的光輝人性,那麼在向上提升的倫理道德基礎下,「知識經濟之路」會是光明的,台灣的「亞洲矽谷」才會是正當光輝的,台灣經濟也才會是健康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