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醉夢話丹青》之一: 中國畫是什麼樣的畫

文/曹醉夢
中國畫是詩歌一樣浪漫的視覺形象。「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場景,凝練成詩句朗朗上口,「藝味兒」蘊含其中。如果用白話說,不過是「村旁的一條彎彎小道兒」,那就太平淡、沒有了主觀「藝味兒」的因素。

中國畫重意境 外延無止境

畫畫要是如實描繪猶如照相,把人、物、場景三維空間的景象如實畫出,是西方繪畫追求的藝術行為,是客觀再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個符號(情景表現),這種符號可以衍生出無窮的資訊(想像)。如果說具象可以讓人看到「什麼」,那麼中國畫的情景符號除了看到「什麼」,還會讓人去感悟、領略「什麼」。這種符號,給觀者提供了聯想空間,讓觀者依據自己的修養再聯想、再創造,會變幻出萬千物像;中國畫又像一個公式,引入不同元素,會有不同結果。可以說,中國畫和西方繪畫不是同種造型樣式,甚至不是「畫」字和「picture」本身能表達的。中國畫的畫家要達到的是「畫家未必然,觀者未必不然」的目的,因此,中國畫的外延空間就無止境了。 

中國畫是詩。詩詞是作者對生活凝練和概括的結晶,加之在主觀修為基礎上的感觸、藝術處理之後形成的文字,絕不是生活中的交流對話。 

藝術是主觀的。是主觀的思想情懷藉助客觀物像而產生的「語言」形式,目的是和別人交流溝通或自娛。譬如音樂用聲音節奏、舞蹈借助肢體動作、繪畫是由畫面元素呈現、文學是字詞句的組合來表達。語言的目的是拿來和人交流、溝通,結果就會有共識和分歧,也就有矛盾與契合。這種契合、矛盾碰撞篩選後,一些固定的普遍共性會達成,比如美與醜的認知。在普世價值中,善是美的、真情是美的、寬容與忍讓是美的、平和、向上⋯⋯是美的;相反,暴虐、虛假、暴力,萎靡、頹廢⋯⋯是醜的。藝術形式對社會有引領作用,在社會道德比較好時,美的藝術人們會接受傳揚、畫家受敬仰、社會秩序會趨向和諧,表現在人的臉上,就是「笑」;一旦社會道德下滑,醜的藝術就會氾濫。即便是反應史實的繪畫,也會根據某種需要增減當事人、或篡改。這種醜思維占據社會精神領地,社會就會動盪,人人自危、失去幸福感,惡性事件增多。表現在人的臉上,就是愁苦和「哭」,這是掩蓋不了的。 

中國的歷史很長,歷代掌權者都會利用讀書人。不管在朝在野,文人們的遺留物很多,社會道德狀況、各種事件記載的也很多。在繪畫領域,畫家們用毛筆在宣紙上述說不便言明的心事、或最大化地張揚著什麼。八大山人的畫簡約到不能少一筆,像一首五言絕句詩(圖一);王原祁的畫洋洋灑灑,形散神不散,就像一首散文,似乎都在引領路人到家中看自己珍藏到的寶貝(圖二)。

中國畫門派眾多 大畫家多重修煉

世界性的繪畫藝術大家庭中,中國畫是位老人,子孫很多,由中國畫的筆法、墨法,表現主題、形式衍生出很多門派。這裡沒有「國」的概念,目前的中國本來就是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也曾被分成多個國家。日本浮世繪,泰國廟宇的勾線壁畫⋯⋯甚至歐洲有些畫畫高手都曾學習過中國繪畫,或勾線、或表現形式、或工具,但這都是技法方面的技能而已,而構成中國畫的屬性不是筆法、墨法,也不是中國畫的顏色,而是中國畫的造型樣式和理念屬性。就像武術、中醫,外人只看到了拳腳的功夫能力、銀針草藥的效果,而起根本作用的心法往往被忽視,就是在世代承傳中,心法也逐漸被遺漏、淡化、丟失,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部分不顯或弱化的原因之一。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畫的大家很多都是修煉人。有的是專業修煉人,有的是在家修者(居士)。如:宋的華光和尚(釋仲仁)、清四僧,宋的東坡居士(蘇軾)、元的雲林居士(倪瓚)、明的六如居士(唐寅)、清的板橋居士(鄭燮)等(圖三)。這些文人讀的書多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能滿足不了他們的探知慾,都在尋找和探究構成這個世界的奧祕,以及人之為人的目的等。修煉中有的畫家在不能又無法言明的心境下,用繪畫語言述說心事,這是中國畫的「意」。古人說:仕為知己者死,這些畫家最大的心願是尋找能讀懂自己畫的人,就像俞伯牙遇到鍾子期,何等的爽快!(圖四)

中國畫藝術造型手段是線條

有人說聲音、文字是最直接、明瞭的交流工具。是直接,但不明瞭。人類語言體系中,能把一件事情描述最明徹、最澈底的是漢語。試想,用語言描述一下你感冒發燒或手被刀割破時的感受,僅十幾個詞而已,別人看了只有和自己親身經歷結合,才能理解或明白。讀者若沒有親身經歷,那就不能感同身受,作者就達不到目的。比如飛去月球的失重狀態,語言說不明了,讀者也很難感同身受,但畫家用藝術的手段(或誇張),用主觀的畫面會讓你產生諸多相同聯想,從而達到目的。攝影太具象,達不到這個目的,只有重意境、符號化的畫面才有此功能。 

這兩幅畫是本人1994年臨摹的元代道觀的壁畫,據說是唐代吳道子的筆風,大小、構圖、頭部角度相像,但對比中看到,中年仕女略低頭,雙眼低視、嘴角平和;左手五指攏起托碗,右手於胸前做護衛平和敘述狀⋯⋯表現出中年人的穩重、平和、謙遜、寬容、大度的姿態;而青年仕女頭略抬向上,雙睛上望,嘴角自信後拉上翹;左手平托供盤,右手呈前推催促狀⋯⋯表現出青年人的躊躇滿志、自信,果斷、俐落又不失穩妥可信的形象。這兩幅畫色彩基本是平塗,完全依靠線條的變化來塑造不同年齡段仕女的鮮活形象,賦予畫面外更大的聯想空間,正能量很強(圖五、六)。 

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中國人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原生態中本沒有線條。這種凝練的線條是有生命的,是中國畫家的專利。西方畫家也用線條,但那種線和中國畫的線不是同類。好比西人用板刷寫英語字母,認為將字變形就是書法一樣,殊不知中國書法的內涵遠不是他們認為的calligraphy,風馬牛不相及。 

單憑線條的運用,就已經是中國畫家了不起的抽像思維和造型手段了。

雞年首日於新澤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