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名家評論

說說中國最新「世界幸福指數排名」(上)

⊙顏丹
今年的3月20日,聯合國發布了最新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從第一名開始,名列前茅的國家依次為挪威、丹麥、冰島、瑞士和芬蘭,然後是荷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和瑞典。美國和英國分別位列第14名和第19名。望眼欲穿之後,人們或許這才發現,中國在此排名中被甩在了第79位。

儘管在參與排名的150多個國家中,「第79位」的成績不算太糟糕,更有樂觀者甚至會認為,中不溜的排名其實還可以,即使談不上最幸福,也可說是比較幸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若拿更為慘烈的現實來加以比較,就足以發現,這樣的想法只能是一種心理安慰。且不說「第79位」與「排名前十」的距離究竟有多麼遙遠,我們只要看到造成如此排名的原因,就會更加樂觀不起來。那些堅持認為中國人還「比較幸福」的,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從上述報告的分析來看,影響「一個國家比另一個國家幸福的原因」的因素,「包括以人均GDP衡量的經濟強度,社會保障,人均壽命,自由選擇的機會,慷慨程度,以及人們所認為的腐敗程度」。這些因素簡而言之,無外乎就是「財富」與「健康」這兩大最重要的人生課題。

記得有個笑話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種是人死了,錢沒得花了;另一種是人活著,錢卻沒了。所幸的是,笑話中的兩種人生其實都不算太悲哀,至少還能讓人二選一。然而,如今的中國人卻連這種「二選一」的機會都沒有。普通民眾基本上就是將兩大悲劇性的人生集於一身,即一輩子都在掙錢,但總覺得錢不經花、不夠花;與此同時,身體也不行了,健康也沒有了,瀕死的恐懼如影隨形。

當中國人民舉著「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大旗歡呼雀躍了多年,或許這才發現,尚能影響人內心幸福感的經濟指標其實並不是GDP的總量,而是「人均GDP」的持有量。以2015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人均GDP為5.2萬元(按13億人口計),約8,016美元,距離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3.7萬美元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中國人太多是事實,但決不是人均GDP被甩老遠的正當理由。上至官方、下至民眾都深諳「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人多則意味著勞動力多,所創造的財富不是應該更大嗎?

相比50、60年代的「大饑荒」,70、80年代剛剛拉開所謂「經濟改革」的序幕,「8,016美元」的人均GDP似乎很容易讓如今的中國人對手裡一沓沓的鈔票感到滿足與欣慰。(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