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中國「行動支付」發展迅速的背後(上)

⊙顏丹
近日,陸媒的一篇題為〈台灣行動支付發展遠落後於大陸〉的報導稱,「如今,行動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已經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然而在中國台灣地區,行動支付卻發展緩慢,這也讓島內民眾不禁對大陸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羨慕不已」。

比如,台灣某主持人「說起自己來到上海的見聞,感嘆上海變化之快」,因為「來到中餐廳可以用手機點菜、支付,餐廳還有充電寶,掃一下即可充電」。又比如,台灣某政界人士「在台灣節目中表示,來到大陸發現路邊推車賣水果的都用微信、支付寶支付,直呼『天啊,太厲害了』」。

也就是說,這兩位頗有代表性的人物對中國「行動支付」的切身感受是方便、且用的人多。雖說這樣的感受似乎已在社會上形成了共識,但它是否完全符合真實,卻仍值得推敲。根據網路上的專業解釋,「行動支付」更通俗的叫法,其實就是「手機支付」。按照陸媒所說,「在台灣還遠遠不能實現『只帶手機出門』」;然而,如今在大陸,又有多少人能放心大膽的「只帶手機出門」呢?真正能做到不帶現金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用手機必然離不開充足的電量。你若不帶現金,就得隨身帶上充電寶,其實也並不省事。去餐廳吃飯時,到底是手指著菜單、告訴服務員你要吃什麼更方便,還是拿出手機先下載相關的APP、接著開始搜索、查找,最後再點菜更方便,相信親身體驗過的人都能給出最中肯的回答。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手機需要連上網路。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還有誰的手機不能上網嗎?包月多便宜啊!」這的確如此。但仍有兩點現實需要我們認清:其一、相比不需要個人手機聯網的支付方式,比如用現金、信用卡,必須用網路來支付的方式,其實並沒有那麼便捷。在一些發達國家,信用卡的使用不僅完全實現了快捷、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保障支付安全。人家信用卡背面都可以寫有個人證件資訊,並以此來代替身分證件。刷卡時,用戶可以不輸入密碼。刷卡後,銀行就會給用戶發簡訊提醒。而一旦用戶的信用卡被盜刷,銀行也會一分一厘的予以賠付。

相比之下,中國的銀行卡或信用卡的功能卻沒有如此強大。這又基於什麼原因呢?是國家對技術的不自信,還是有關部門對資訊安全的不自信?又或者是銀行擔心盜卡的騙子太多,怕損失太大賠不起?說到資訊安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在中國大陸,「行動支付」顯然存在著不安全的隱患。對此,僅列舉近日在媒體上出現的〈微商花人民幣400元買200餘萬條個人資訊,獲刑3年〉以及〈通信營運商「內鬼」販賣1.2億條個人資訊,牽出百餘人涉案〉這兩篇報導,供大家參考。(接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