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流浪博士再創事業高峰 政府、民間動起來

文/賴瑞
台灣「少子化危機」不但讓台灣人口結構出現嚴重的問題,流浪教師也已經往上延伸至大學階段。

博士生不該陷在教學框框中 走不出學校門檻

目前在慈濟醫院擔任重症專科醫生的黃軒,之前在中台科大修習的是影像醫學,他是在慈濟醫院擔任專科醫師後,又回到學校進修博士學位,他說,「很多博士生跨不出學校的門檻,陷在教學的框框中走不出來。」其實拿到博士學位後,有很多行業都可以去做,他提到一個認識的朋友,博士班畢業後雖然在2個學校兼課,但他還在某個科技公司擔任人事處處長,那個朋友在師大學的是衛生教育,人事處的工作也是給員工安排培訓課程,也在他的專業領域中。

黃軒表示,這個社會是互相扶持的團隊,沒有設定哪個人只能做哪些工作,因此,學校應重視產學合作,教育法規也應該鬆綁,應該安排獲得學位的博士可以到業界服務,讓他們在學校所受的訓練可以運用到企業,所以改變觀念是很重要的。

必須為自己負 不必期待國家社會給什麼

在中台科大通識教育中心擔任助理教授的賴靜瑩則表示,其實學校不必肩負提供碩博士生在學校任教的責任,來學校修學位的學生,應該是為了自己對學習科目的熱愛才來的。賴靜瑩以自己當作實例,她當初就是對分子生物學非常有興趣,因此,很努力地吸收這方面的知識,對未來研究的成果有很大的憧憬,她當初拿博士學位真的不是為了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她說:「有了這個正確的觀念後,就不會期許國家社會將要給自己什麼,這樣才是合理健康的,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賴靜瑩曾經是台科大的專任老師,但在罹患癌症後因體力不能勝任繁重的教學,現在只在通識教育中心擔任一個兼職的課程,她開設「如何面對生命」,把她命運中的起起伏伏當作教學的重要素材,雖然她現在只有這一份兼職的工作,薪資並不多,但她覺得能維持生活就夠了,「人生不是只為了賺錢而活著。」

不是為了博士光環 才能有寬闊人生

賴靜瑩指出,她希望學生們都能為了自己對學問的熱情,而去投入研究進修,而不是為了博士的亮麗光環,如果有這種正確的心態,完成學業後,可以做很多不設限的工作,不一定要在學校擔任教職,也可以有很寬廣的空間,因此,如能走出錯誤的觀念,慢慢修正自己,她相信每個人都能面對艱苦的人生挑戰,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