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名家評論

中國怎會遭遇「煤改氣」之殤?(下)

⊙顏丹
接上文

這還不算,該技術甚至被研發出了「升級版」。2015年—2016年採暖季,一項「全熱回收的煙氣餘熱回收技術」第一次被成功應用於濟南北郊熱電廠,實現了燃煤煙氣降汙及深度餘熱回收一體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應用只是當地市政推行「外熱入濟」方案的開始。這項要投入100億的工程,被估算能「節約335萬噸標準煤」,「減排0.8萬噸煙塵、2萬噸NOx、2.2萬噸SOx」。

聽到這兒,大家或許就更疑惑了。如此尖端又實用的技術,為何就沒在中國推廣開呢?搞得民眾都以為沒轍了,只能硬著頭皮推行高成本的「煤改氣(電)」呢!然而事實卻是,政府在推行「煤改氣(電)」之前,就已將這兩項技術的發明者——清華大學的一位科研專家以「貪汙和挪用公款」為名送進了監獄。就因為他的「消失」,中國多地用此技術立項的供熱工程都只能被迫停止或陷於癱瘓。

這種癱瘓局面,是否跟如今因「煤改氣」而出現「氣荒」的混亂局面頗為相似?甚至連背後的推手都極為相似。要說不用煤,為何偏要停老百姓用來取暖的煤?有數據顯示,僅燃煤量的15%用於北方冬季供暖。顯然,另外的85%全來自「電廠、水泥廠、鋼鐵廠等高耗能產業」。要解決汙染問題,難道不該先從這些排汙企業著手嗎?如今,雖已有技術能解決,但這些技術卻鮮為人知,連技術的發明者也被投入了監牢。我們不禁要問,政府唱的到底是哪齣啊!

更奇葩的是,黨媒此時「應劫而出」,公開承認能從「煤」本身來尋求解決之道。如此後知後覺,讓人不知,到底是政府無能,還是利益集團別有用心?或許,從「有權即有錢」的角度能試圖解答。我們大可分析一下,通過技術,改善煤質或爐具以及「煤改氣(電)」這三種方式,政府與民眾的支出狀況到底如何?

若用技術,又因為涉及到環保,政府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投入經費」的重責。如果這一技術實現了燃煤量下降,老百姓所支付的供暖費是否也該相應減少呢?其次,若要改善煤質或爐具,就涉及到當地或有部門會通過收取相應費用來牟利的問題。一改一換之間,老百姓肯定是有所支出的。但即便如此,也比每年採暖季因多用天然氣和電力而產生的費用要少很多。相比之下,這最後一個辦法,不用煤,而直接改用成本高出數倍的氣和電,則顯然該被視為是在為掌控著這些領域的「紅色家族」提供牟利時機。

然而,從如今出現「氣荒」的混亂局勢來看,這樣的時機倒更像是在耍烏龍。在中共持續內鬥,甚至更加白熱化的今天,是否有人在故意給「習中央」添亂,也未可知。畢竟,出現這種想要牟利、卻供不了貨的失誤未免有點太低級。只是,與以往不同,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讓民眾不再挨冷受凍,竟成了「習中央」的當務之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