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竹苗

失業勿成失樂園 憂鬱防治悠活道

【記者林寶雲/新竹報導】

26歲的阿凱大學畢業後做過幾份工作,無業兩年。父母態度從初始的安慰鼓勵逐漸變成冷嘲熱諷及批評斥責。阿凱心情低落了一個月,故到精神科就診,主訴:「父母天天在家叨唸,沒人了解我的痛苦。我氣他們,氣這社會,更氣自己…… 鬱悶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沒辦法找工作。」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陳頌威醫師表示,失業本身是「失落」的「壓力事件」,會經由三層面機制影響健康︰

一、心理機制︰失業造成的失落挫折會導致憤怒,壓抑憤怒會產生憂鬱。憂鬱的「情緒」會影響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進而引起全身自律神經失調,導致慢性疾病。

二、行為機制︰人們可能以喝酒、少運動、飲食不均、抽菸、成癮、衝動行為等「不健康行為」來舒緩壓力事件造成的「情緒」或轉移注意力。特別注意,失業者在宣洩或壓抑「憤怒」時,可能出現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

三、物質機制︰失業時為了節省開支,食衣住行育樂一切從簡。生活水平下降可能會面臨營養不均、飲食不潔、衣物保護不周、環境擁擠髒亂、照明不足、汽車改腳踏車、遷居治安不佳區域等問題;結果可能造成感染疾病、心血管疾病、意外災害等健康問題。

陳頌威指出,失業、失志、生病三者惡性循環形成貧病交迫失樂園。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Bartley與Ferrie教授在《健康之社會決定因子》一書中提及,失業者與受雇者相比,「生病」與「死亡」的風險皆提高近兩倍。失業後第一年風險最高,第二年後風險逐漸下降。所以,失業者更應注重保養身心健康!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留意身邊失業者是否出現兩周以上憂鬱症狀,如悲傷情緒、興趣減退、食欲變化、失眠或嗜睡、激動或遲滯、疲倦、無價值感、罪惡感、專注決斷能力減退、自殺意念等。陳頌威提醒,憂鬱心情容易使人悲觀,想不到解決出路。親友除關心陪伴外,也可考慮求助精神醫療的專業協助。也呼籲失業者切莫失志,應注重保養身心健康,守住人生基本盤,才能再創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