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培養孩子對事物的辨別能力

文/心怡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裡有一本珍貴的藏書——《卡爾.威特的教育》(1818年),作者卡爾.威特是一位清貧的牧師,他記述了弱智兒子在14歲以前的成長過程,以及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方法。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賽德茲說:「把一個低智兒童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這是證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神奇和偉大的最好例子。」 

卡爾.威特在書中講述開發兒子智力,啟發學習興趣,用遊戲方式使兒子越玩越有勁地學習。兒子在4歲時開始寫日記,而且字體漂亮;5歲時已經會說3門語言,還懂得動物學、植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天文學等,在神話、歷史文學方面已經達到中學畢業生水平;8歲時學會了6門語言,已經能夠閱讀各國的文學名著;10歲時已經達到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兒子在童年時還學會了吉他和小提琴,甚至達到了專業級的演奏,還學習了自己編曲。 

我們可能會覺得他的兒子是個神童,其實這些能力都是孩子的潛能,卡爾.威特只是把孩子的潛能完全開發出來了。他除了教會兒子掌握各種知識之外,還使兒子能夠敏銳的觀察到社會上的矛盾和缺陷,讓兒子了解世界的真相。

「兒子,你應該看清楚周圍的一切」 

我們一般都會把學習知識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如果不對事物具有辨別能力,那麼這些知識即使再豐富也毫無用處。沒有敏銳辨別能力的孩子,無論怎麼用功的學習、閱讀書籍,也只是一個存儲知識的金庫而已,卻不能運用。所以卡爾.威特一直把培養兒子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陽光之下還有陰影」

我們的社會並不是完善而理想的,有時現實會非常殘酷而且也無法迴避,卡爾.威特讓兒子看到這些陰暗的東西並勇敢的去面對。他告訴兒子,「卡爾,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都不像它表現出的那麼好。有的人長的很漂亮,表現也很和藹,這並不表示他一定是個好人。有的人性格粗野,有時表現的很凶惡,但或許他是個真正的好人。人是很複雜的,你應該學會怎樣辨別好人和壞人。」

「他不值得你幫助!」

我們都會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可是什麼樣的人值得我們去幫助,甚麼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幫助呢?其實我們經常弄不清:什麼是真正的仁慈,什麼是真正的善。

卡爾是個善良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懂得關心別人,有一次把存了幾個月的零用錢借給了一個喜歡賭博的孩子。卡爾.威特耐心地給兒子講道理:「首先,賭博是一件極糟糕的事,你借錢給柯藍迪就是變相的參與了賭博。第二,你永遠別相信柯藍迪會還錢給你,因為他永遠也不會贏錢。第三,用借來的錢去賭博的人是完全不值得幫助的人,因為企圖靠這種小把戲賺錢的人是不可救藥的人。」

雖然兒子當時還不能明白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再也沒有借錢給柯藍迪。多年以後,兒子才真正理解了,後來「不要向別人借錢,也不要借錢給別人」成了小卡爾為人處世的原則。

「不讓兒子陶醉在虛假的幻覺之中」

孩子都有純淨的心靈,卡爾.威特主張盡早的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善,什麼是真正的惡,盡早讓孩子瞭解現實生活的實質。小孩子都喜歡與那些看起來很可親、很和藹的人接觸,可是,那些欺騙孩子、拐賣孩子的人幾乎都是這種笑容可掬的「好人」。對於孩子來說很難理解:看起來挺好的人實際上是一個壞人,而一個長相凶惡的人卻是一個好人。但是讓孩子了解事物的真相是迫在眉睫的事,也是所有的父母以及從事教育的人必須盡到的責任。

有一天他和兒子在集市上買完東西準備回家時,兒子突然被幾個年輕人吸引住了,兒子讚歎道:「他們穿著整潔而華麗的服裝,還戴著禮帽呢!完全就是道道地地的紳士。」實際上這幾個年輕人只不過是幾個遊手好閒的人,他覺得有必要讓兒子能夠清醒的認識身邊的人和事,於是對兒子說:「這樣吧,咱們現在就跟著他們,看看他們是不是真正的紳士。」沒多久,那幾個漂亮的「紳士」露出了本來面目:他們一邊走一邊趁人不注意時,偷偷的拿些擺在貨攤上的東西,有時是一個蘋果,有時是盒肥皂。

卡爾.威特的兒子看到他們的舉動不解的問:「看上去他們都是有錢人,為甚麼還要做這些見不得人的事呢?」卡爾.威特告訴兒子:「這就是我時常要求你學會清醒的認識別人的原因。你要記住,在很多時候,你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你一定要用腦子去判斷所見到的一切事物。」兒子難受的搖搖頭:「人為什麼這麼複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