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尋回幸福飯香 米質競賽搶救台灣米食文化

客家甜粄。圖為資料照。(記者許享富/攝影)
客家甜粄。圖為資料照。(記者許享富/攝影)

文/曾晏均
民間有句俗話:「人是鐵,飯是鋼」,意思是,鐵打的身子也要有米飯的營養來強身健體。餐桌上,一碗米飯,配上幾道家常菜,家人的感情在飯桌凝聚、發酵,飽足的不僅僅是胃,同時也有親情的溫暖。

在西方速食強力進攻下,傳統米食有種逐漸被冷落的滄桑。在西方速食強力進攻下,傳統米食有種逐漸被冷落的滄桑。(Fotolia)

遠古時代,從神農氏教人民播種五穀,黃帝時期躬行撫萬民關心民食,以「蒸穀為飯,烹穀為粥」飲食文明開始,稻米即是人類主食,孕育了華夏五千年悠久歷史,從古到今傳承了中華文化亙古鄉情。

台灣社會早期也以農立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家節氣四季分明。唐朝詩人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直白寫下了稼穯的艱難。每當秋收季節,當車行在鄉間小路,兩旁金黃飽滿稻穗迎風搖曳,如詩如畫般的風景美不勝收,常常不自覺得放慢車速,飽覽鄉野田園富饒風光。

「吃飽沒?」記憶中這句路頭巷尾親切問候,還有質樸純真的農人笑容,隨著老一輩逐漸凋逝,現在幾乎聽不到了!從小在農家長大,以前農村社會男力有限,鄰人之間互相幫忙,農忙耕作不僅僅是田間工作,而是在地情感緊密聯繫,這是祖輩留下的文化代代承傳。

隨著節氣律動,農村每個季節都有大自然賜予的美味,最難忘的依然是那股撲鼻米食香氣,在黃昏時分炊煙裊裊隨風四處飄散。經歷過柴燒炊飯的歲月,這道陪著一起成長的味道,絕非是現代化電子鍋能夠取代的。

而如今經濟變遷,科技進步的社會,農耕自動化機器越發達,人我之間距離愈遙遠,許多農村景象已不復見,可惜的是,新一代年輕人已經無法感受以前農耕歲月時期,那種插秧、摘野菜純樸又饒富生趣的田園生活了。

客家甜粄。圖為資料照。客家甜粄。圖為資料照。(記者許享富/攝影)
客家粄食米苔目。圖為資料照。客家粄食米苔目。圖為資料照。(記者許享富/攝影)

四季節慶 特色米食敬天祈福

說到台灣農村富饒的「米食」美味,種類真是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傳統米食、糕餅,都具有其深厚文化內涵與豐富口味,每一樣珍饕依著四時節慶輪番上場,麻糬、飯團、碗粿、米糕、肉粽、魯肉飯、年糕、紅龜粄,在不同生活場景裡,米的表情千變萬化。

在閩南人的習俗裡,人們相信穀粒是有靈性的,稱為「穀靈」。所以每逢重要禮俗及歲時節慶,都會準備各式各樣象徵吉祥的特色米食,用來謝天祭拜祈福。像酬神敬天要準備紅龜粿、清明節吃春捲,過年要有年糕,只是現代人已經不太明瞭吃「粿」的民俗意義了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賀歲節慶之時,家家戶戶婆嬤們用米做糕點,用「粿」祭拜護佑農作的上蒼、土地,與天地神明共享珍饈,並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習俗也印證出人們對大自然敬畏之心,尤其農人「靠天吃飯」,一年到頭辛勞載日,因此孕育出了台灣特有的「米食文化」

在秋收季節,屏東縣崁頂鄉農會舉辦「台灣稻米達人冠軍賽」鄉鎮市初賽,農改場的專家、評審們評比稻米品質。在秋收季節,屏東縣崁頂鄉農會舉辦「台灣稻米達人冠軍賽」鄉鎮市初賽,農改場的專家、評審們評比稻米品質。(記者曾晏均/攝影)
秋收季節,屏東縣崁頂鄉農會舉辦「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鄉鎮賽。圖為農民品評參賽的米質。秋收季節,屏東縣崁頂鄉農會舉辦「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鄉鎮賽。圖為農民品評參賽的米質。(記者曾晏均/攝影)

西方速食文化 逐漸凌駕米食

現代人少吃米食,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在西方速食強力進攻下,傳統米食有種逐漸被冷落遺忘的滄桑。

據農糧署統計,國人受西方速食文化影響,海鮮肉類消費量,逐漸凌駕食米之上,每人每年食用米飯的比例逐年降低。由於脂肪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造成台灣人肥胖及慢性疾病發生率皆大幅增加。

回歸健康概念,政府致力於發揚傳統米食文化,農委會農糧署輔導各基層農會透過辦理良質米競賽,希望能再聞稻米香,重溫鄉土情。在8月秋收季節,屏東縣崁頂鄉農會舉辦了一場「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鄉鎮市初賽,評比稻米品質、外觀及口感,農民耕作的純淨147香米品種,炊煮時空氣中散發著濃郁芋頭香氣,吃的出滿口幸福飯香。

「147香米帶著芋頭香氣,特別適合高屏地區栽種,需要配合有好的田間管理,才能種出優質好米。」評審員之一的高雄農業改良場課長吳志文表示,高雄147是農改場育成的第一個香米稉稻品種,白米外觀佳、品質優良、穀粒大,產量也優,值得推薦農友種植。

這場秋收季節的優質米評比,經由專家學者一連串謹慎縝密的評選過程,最終冠軍由在地農民葉慶明奪得,將代表崁頂鄉農會參加全國賽,農會也藉此向農民及消費者宣導稻米品質分級觀念,盼望能建立在地優質米品牌,也能穩定農民收益,最重要的是要把即將失落的米文化尋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