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電玩遊戲成癮?! 「平衡」網路與現實生活 人生不迷「網」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電玩失調症」俗稱的「電玩成癮」列為。(Fotolia)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電玩失調症」俗稱的「電玩成癮」列為。(Fotolia)

文/記者李郁玫
宇杰是大學新鮮人,因為個性比較害羞不主動,剛到新環境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同學互動,聽到有人在討論電玩連線遊戲,就想試試看來認識新朋友。因此他幾乎每天有時間就用手機或電腦連上線,與網友玩電玩遊戲破關,也上聊天室找祕笈,每天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經常玩到半夜,導致隔天上課遲到,與同學互動聊天的機會更少。因為每夜上網,睡眠飲食不正常,經常無精打采,成績也落後,朋友也變得越來越少。當心情不好時,就上網發洩情緒;但有時上網也會和人吵架,情緒變得更糟,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開始出現憂鬱的症狀。

電玩失調症的3大成癮指標

今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暫譯)列入新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中,正式將俗稱的「電玩成癮」列為成癮行為之一,顯示如此貼近民眾生活的電玩娛樂確實有讓人上癮之可能。 

WHO針對「電玩失調症」列出以下3大判斷指標:

1. 對於玩遊戲失去控制(包含玩遊戲的頻率、次數、強度、持續與結束的時間)。

2. 將電玩遊戲優先於日常事務。

3. 即使因此造成負面結果,卻仍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若上述的成癮指標連續出現12個月,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家庭關係、社交、學業、工作,就可能被診斷為成癮,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也可縮短。

成癮指標連續12個月,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就可能被診斷為成癮。(Fotolia)成癮指標連續12個月,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就可能被診斷為成癮。(Fotolia)

患者忽略現實生活的責任與人際互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葉俞均表示,以宇杰的案例來說,由於他已無法控制自我行為,忽略現實生活,讓電玩遊戲完全支配生活,因而出現躁動不安、憂鬱等情緒障礙,導致無法再承擔應有的社會角色、社交活動。這種狀況就像物質成癮者常發生的戒斷與耐受症狀,想戒除卻無法停止,需要的量卻越來越多,最後到達失控地步,此時主掌情緒與衝動控制的大腦前額葉、杏仁核等部位已受損。

葉俞均說,由於電玩失調症經常和情緒、注意力、睡眠、衝動控制等其他許多問題一併出現,很多時候它可能不是原因,而是結果。玩電玩遊戲的民眾很多,真正成癮的只是少數,常見在現實中有適應問題、未能被滿足需求,而將電玩遊戲變成逃避場所,但越來越沉迷其中,就可能因此忽略了現實生活應有的責任與人際互動,所以解決方法絕對不只是切斷網路,而是要想辦法從現實生活中的心理與社會層面提供玩家需要的滿足。

避免上癮的4個建議

如果意識到自己或家人朋友有「上癮」的可能,葉俞均在此提出4個建議:

1. 預先規劃生活結構

每晚睡前習慣性地規劃明天應做事務的日程安排,越詳細具體越好,並為當天成功完成目標給予自我肯定。

每晚睡前習慣性地規劃明天應做事務的日程安排。(Fotolia)每晚睡前習慣性地規劃明天應做事務的日程安排。(Fotolia)

2. 培養休閒娛樂活動

刺激前額葉的活動有助於提升衝動控制能力,包括規律的戶外活動或運動(如打球、跑步)、腦力激盪或邏輯判斷(如桌遊),以及從事其餘喜歡的活動(如藝文欣賞等)。

刺激前額葉的活動有助於提升衝動控制能力,包括規律的戶外活動或運動。(Fotolia)刺激前額葉的活動有助於提升衝動控制能力,包括規律的戶外活動或運動。(Fotolia)

3. 增加人際互動機會

定期與家人、朋友、同事聚會,累積現實生活當中關心與支持的力量。

4.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若仍感到情緒難以控制,建議可尋求精神科、心智科等專業人員的協助。

學會控制與平衡

葉俞均提醒,現今電玩遊戲、網路科技、3C產品日新月異,提供民眾便利與娛樂,也是生活當中很重要的輔助工具,其根本之道並不是戒除上網,而是學會「控制」;民眾也不需要排除網路世界,而是懂得「平衡」網路與現實生活,就能擁有不迷「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