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地方大小事】走訪古蹟修復 看見先民建築智慧

新竹縣文化局副局長周秋堯與中華大學師生合影(新竹縣文化局提供)
新竹縣文化局副局長周秋堯與中華大學師生合影(新竹縣文化局提供)

文/記者賴月貴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為推廣文化資產,接受大專院校學術團體申請參訪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工地。日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師生一行人,參訪縣定古蹟——新埔潘屋。

縣定古蹟「新埔潘屋」修復過程中,因為將牆面白灰層剔除,重新整修,因而發現過去的環境需求,包括在拓墾時期為了防禦外侮布設的銃孔;屋內兩口井,是確保在受到圍困時,避難的人仍能得到充足的水源,沒有安全疑慮。在門(窗)框與楣梁間,塞入瓦片或磚頭做為填充材料,以減緩泥磚牆沉降引起的壓力,讓門窗經過百年歲月,仍可以正常開關,也顯現出先人的生活智慧。

參訪新埔潘屋,了解古蹟修復過程。(新竹縣文化局提供)參訪新埔潘屋,了解古蹟修復過程。(新竹縣文化局提供)

新埔素以宗祠家廟多著名,有「三街六巷九宗祠」之稱。一方面因清代開始,新埔就以交通便利成為僅次於竹塹城(今新竹市內)的繁榮商鎮;在風水學上來說,新埔聚落背山面河,擁有良好的地理形勢,因此聚集了眾多宗族在此開基建屋。

新埔潘屋的傳奇色彩

新埔潘屋相傳為螃蟹穴所在,屋前道路下方的洗衫窟,泉水終年不斷,緩緩冒出細小水泡,被視為「蟹嘴」所在。建築也仿照螃蟹形態,正廳屋面不能使用紅瓦,單進三開間四橫屋,並有內外院牆的傳統合院,量體寬扁,對稱均勻,呈現出穩重大方的氣度。前方草地還有兩顆比擬為螃蟹眼睛的石頭。再再為潘屋增添幾分傳奇色彩。

參訪新埔潘屋,了解古蹟修復過程。(新竹縣文化局提供)參訪新埔潘屋,了解古蹟修復過程。(新竹縣文化局提供)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田昭容表示,古蹟修復是十分專業的工作,過程中的細節其實非常多。不僅是建築形式、樣貌這些具象的有形文化資產,整體場域傳遞出的人與家族、與土地、與自然的關係,更是無形的文化價值。

田昭容說,從這個導覽,揭開神祕面紗,大家可以看到古蹟如何被修復,一方面希望能保存過程中文化發展的證據,一方面從施工細節了解修復時考量的問題,民眾因為得到更多認識及了解,增加對文化資產的認同和支持,未來古蹟的活化再利用能更順利推動。

新竹縣文化局副局長周秋堯表示,希望透過大學師生參訪古蹟這樣的產官學合作,讓大家看見先民傳承的建築技術與敬天惜地精神,更加珍惜在地文化的美好,培育出守護竹縣文化資產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