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學齡前親子共讀焦點 臨床心理師:學習生活策略

透過孩子想自己講故事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建立自己的睡前儀式,並在共讀的過程中克服恐懼。(Shutterstock)
透過孩子想自己講故事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建立自己的睡前儀式,並在共讀的過程中克服恐懼。(Shutterstock)

文/臨床心理師吳家碩、王佑筠
編按:學齡前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該如何照顧與教育學齡前孩童?以下是臨床心理師分享的育兒指南。

4~6歲學齡前兒童已經是就讀幼兒園的年紀,會透過書本學習許多事物,透過書本認識這個世界。藉由閱讀,他們除了習得更豐富的詞彙語句,更能發掘這些詞彙語句的應用方式,也會發現有些書中主角的經驗與自己雷同,原來不只是自己有這些煩惱,書中奇幻有趣的世界更將拓展他們的想像力。

此階段的親子共讀將更加結合學齡前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他們在學校與生活中將逐步面對許多過去未曾接觸的狀況,像是如何邀請同學一起玩、如何與同學合作、被拒絕了怎麼辦、玩具被搶了怎麼辦、被老師說總是動來動去或拖拖拉拉怎麼辦、要在學校睡午覺與上廁所可是好不習慣、會想爸媽好想回家、要在學校打預防針或牙齒塗氟好緊張……

一一列出這些狀況時,爸媽一定要想著「該如何與孩子談」,除了用談的,更可以運用繪本,一旦孩子發現書中主角的經歷與自己相似,更容易產生認同感,也會更主動學習主角的策略,比起爸媽在一旁不停的擔心與提醒,很可能更有效果!

親子共讀~父母扮演好3種角色

閱讀指引

學齡前兒童有時候喜歡講故事,此時你可以扮演一個好聽眾。有時候他們喜歡依據故事情節玩扮家家酒,此時你可以扮演一個好演員。有時候他們會自己挑選一本喜愛的書,並邀請你也拿一本書,坐在同一個空間裡各自閱讀,此時你可以扮演一個好的陪伴者。

互動策略

◎肢體動作
在4~6歲這個階段,從故事中延伸出來的假扮遊戲,內容完整度已更加提升。以生病看醫生的故事為例,孩子可能會拿出醫療玩具組,邀請你扮演醫生或病人,此時你的聲音、表情、動作都得像一個真正的病人。貼近真實情境的扮演,有助於孩子演練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狀況。

◎語言回應
孩子喜歡在翻頁之前預測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爸媽可以表現出好奇,做出期待孩子繼續講下去的反應。與此同時,可以詢問孩子關於「情緒」或「問題解決」的問題,情緒類如「巫婆看起來好生氣喔,她為什麼生氣呀?你也會生氣嗎?你什麼時候會生氣呢?」;問題解決類如「他們都推來推去不輪流,最後大家都玩不到盪鞦韆了,怎麼辦呢?」

◎睡前共讀這樣做
為了安撫入睡,爸媽可以挑選與「睡覺」相關、內容能協助孩子主動開啟睡眠預備的繪本。此類書籍常以孩子喜愛的動物、玩具為主角。互動方式則可和睡覺更相關,比如為了哄書中主角睡覺,孩子需要將房間的燈光調暗、運用輕聲細語的音調、講述安撫的語言,此時可以讓孩子拿著自己喜愛的娃娃來練習,幫助孩子直接帶著娃娃一起入睡。

有些繪本常常將孩子睡覺前要做的事項如收玩具、刷牙納入情節之中,幫助孩子理解睡前準備事項,或是把孩子害怕的意象如黑暗、怪物納入故事裡。透過孩子想自己講故事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建立自己的睡前儀式,並在共讀的過程中克服恐懼。

——摘編自《0-6歲好眠全指南:搞定小孩子,爸媽好日子》,(時報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