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兩岸為制度之爭 國防院:盼和平解決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國防安全研究院昨(2)日舉辦「2022臺北安全對話」,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致詞表示,兩岸問題如同俄烏同樣是制度與價值之爭,討論兩岸是否爆發戰爭已非中共是否會攻臺,而是何時動手的問題,臺灣備戰非挑起戰爭,而是為避免戰爭,臺灣更希望兩岸在制度競爭下和平解決問題。

國防部智庫「國防院」2日以「危機下的中國與世界」為題,舉辦「2022臺北安全對話」,邀請美國、烏克蘭、德國、日本、立陶宛、土耳其等多國學者與會。

霍守業致詞表示,俄烏戰爭出乎外界意料,如今俄烏戰爭已不僅是兩國間的戰爭,更是民主和威權體制的對抗、人類價值觀之爭,也讓世人體會到「區域安全」的重要性。在世人關切俄烏戰爭的同時,也注意到中共對臺的打壓,以及臺灣海峽兩岸會不會發生戰爭的問題。

霍守業坦言,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之後,已確定第三度連任,判斷中共未來在各方面的作為將更強勢;有關兩岸爆發戰爭的討論,「已不是中共會不會攻打臺灣,而是何時動手的問題」。

他強調,中華民國對抗中共文攻武嚇與打壓已超過70年,臺灣有信心挫敗中共進犯,確保臺海安全;但臺灣備戰並非要挑起戰爭,而是為了避免戰爭,臺灣更希望兩岸能在制度競爭下,和平解決問題,避免給臺海、全球帶來另一場動盪、另一場浩劫。

美專家:現行作戰概念需檢視

美國國防部分析研究所研究員、五角大廈首任中國副助理部長施燦得(Chad Sbragia)則表示,未來美中競爭將越來越顯著,且核武威脅是需要考慮到的因素。而且情況已經改變,目前的各式觀察和理論都過時且無效,這些假設和背景邏輯會產出錯誤的情報需求和方案。

他呼籲,現行的作戰概念、戰爭計畫指導和任務、預警問題、部隊設計和決策,都需要全新的檢視。需要了解中共現代化和國力擴張的進程,而中共二十大之後,習近平要面對黨內的期待,可能會對國際秩序和臺海穩定進行挑戰,對美國和臺海的風險也會加大。

在場學者問到,如何避免誤判中共軍力?施燦得回應,以他待過美軍的經驗,首先是尊重對手、並評估風險。共軍20年來快速進展,且習近平直接管理所有軍事行動,這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情況不太一樣。

美前國安官員:海峽中線無國際法效益

另外,對於共機擾臺、跨越海峽中線已成為新常態,美國前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副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表示,共軍20年來,水面作戰艦艇數量增加近百倍、四代機也成長10倍,軍事投射力量大幅進展,必然會進行更多軍演,美國、臺灣或日本必須意識到此情形,也必須在領海周邊進行演練。

他警告,當中共的軍事行動頻率和強度都在增加,意味著北京將更加願意採取高風險的作為。若臺海發生事件,中共絕對會怪罪臺灣,並藉此升級衝突、逼使臺灣讓步。

簡以榮表示,以國際規則來說,臺灣所謂的防空識別區或海峽中線都只是冷戰時期的遺留,今天情況已經不一樣了。美國、日本、都面臨類似情況,但卻不會為此發出聲明。而臺灣國防部刻意突顯中共飛越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是比較例外的做法,應該探討其他國家為何不這麼做、不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

他建議,與其宣傳中共侵擾臺灣ADIZ和跨越中線,臺灣更應該讓民眾了解領海和鄰接區,包括12海里、24海里的界線位置,並從根本上調整部隊結構,以具有成本效益和彈性的方式,阻止敵人入侵並保護臺灣免受侵犯。

簡以榮認為,臺灣作為抵禦中共侵略的捍衛者,應該要將防禦重點放在自己的主權領土上,思考整體國防態勢,發展不對稱戰力。不對稱的概念同樣適用於灰色地帶,包括可能面對的封鎖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