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社會萬象

中國工業軟體嚴重依賴進口

【記者方曉/綜合報導】中共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張英在兩會表示,工業軟體是中共「國之重器」,但95%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依賴進口,關鍵技術不能完全自主可控。

上觀新聞3月10日報導,今年兩會上,張英呼籲,工業軟體作為「國之重器」,急尋以更大力度創新突破。張英在兩會專訪中表示,中國95%的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50%的高階生產控制類工業軟體依賴進口。中國工業軟體在關鍵技術上未完全實現自主可控。張英表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軟」動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高階裝備等現代化產業高品質發展。

核心工業軟體領域 是中國產業發展軟肋

工業軟體是指專用於工業領域裡的軟體。簡單來說,工業軟體是將工業知識軟體化,將企業在產品的規劃、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等核心流程中的經驗融合在軟體系統中,用以提升企業全流程的工作效率。

工業軟體大體上分為兩個類型:嵌入式軟體和非嵌入式軟體。嵌入式軟體是嵌入在控制器、通信、傳感裝置之中的採集、控制、通信等軟體,非嵌入式軟體是裝在通用計算機或者工業控制計算機之中的設計、編程、工藝、監控、管理等軟體。

尤其是嵌入式軟體,應用在軍工電子和工業控制等領域之中,對可靠性、安全性、實時性要求特別高,必須經過嚴格檢查和測評。還要特別強調的是與設計相關的軟體,如CAD(電腦輔助設計)、CAE(電腦輔助工程分析)等。

澎湃新聞曾報導,工業軟體已經被公認為「工業製造的大腦和神經」,是數位經濟時代工業領域的「皇冠」。中國號稱製造業第一大國,然而,核心工業軟體領域卻始終是中國產業發展的軟肋。

目前,中國核心工業軟體產業發展落後發達國家約20年,80%工業軟體被外企壟斷。工業軟體已經在美中貿易戰中被美方用作斷供、「卡脖子」的具體手段,直接關係到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關係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學者:中國工業軟體 達世界水平至少還要10年

去年3月24日,投資界「鈦媒體」報導,工業軟體作為工業製造的「靈魂」載體,也是國家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過去幾十年來,中國CAD和CAE等核心工業基礎軟體,一直由西門子、達梭、歐特克等歐美企業研發的軟體做主導,中國國產工業軟體長期缺席。

雖然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網路企業一直都推出各種軟體產品,但到實際應用中,以影片剪輯行業為例,優秀影片創作者們使用的重要剪輯軟體,依然是歐美出品的軟體。

2020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多個科研機構和公司,被美國以涉軍為由列入實體清單,此後兩校師生發現無法再透過學校帳號登入海外數理分析軟體MATLAB。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導致其無法使用最新的晶片設計軟體工具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去設計晶片。

這兩個事件讓國產工業基礎軟體的「卡脖子」問題浮出水面。「鈦媒體」採訪了業內專家,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表示,中國國內在一些高、精、尖,尤其是細分領域的工業軟體,和國外公司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其實沒有太多的捷徑可走。

浙江大學電腦資訊學院教授高曙明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工業軟體要達到全球一流水平至少還要10年。文章說,工業誤判、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國產軟體30年的空白。

工業軟體依賴進口 導致國產技術發展緩慢

世界工業軟體主流廠商有:達梭、西門子、歐特克、ANSYS等;世界八大軟體強國則有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印度。

東方證券數據顯示,中國CAD軟體市場,達梭、西門子、PTC以及Autodesk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而CAE領域,美國ANSYS等占據了中國95%以上的市占率,中國國內並沒有與西門子、達梭這種規模相同的企業。

報導說,中國工業軟體落後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工業軟體的技術難度大、資金投入高、研發周期長、市場有限,導致多年來國產技術發展緩慢,加上工業誤判、資金投入低、產學研生態不佳,下游企業「造不如買」,使得工業軟體沒有形成規模化效應。而國外企業自身對軟體有需求,邊做邊用,越用越好,逐漸成為了工業的核心輔助產品。

經歷了30多年的空窗期,如今,中國的CAD/CAE等軟體產業架構依然未建立起來。雖有些自主CAE/CRM軟體在特定範圍得到應用,但都屬於偶發的「自在」狀態,產品性能有待提升,遠未達到產業規模。平臺不強、核心不硬,是中國在工業軟體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