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離島

餵養一代漁村人的丁香魚

漁村婦女正在處理丁香魚。(黃志文提供)
漁村婦女正在處理丁香魚。(黃志文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丁香魚曾是餵養澎湖赤崁漁村一代人的重要經濟產物。「大概40年前,澎湖丁香最高紀錄一天全赤崁村捕獲一萬箱、每箱十五公斤」,「我爸爸一晚可抓價值300萬元(新臺幣)丁香魚。那時臺北市一棟房子50萬元,老師月薪兩萬元,而我們這邊漁工1個月能分到10多萬元。」黃志文說。

丁香魚捕撈船正在忙碌搬運漁獲。(黃志文提供)丁香魚捕撈船正在忙碌搬運漁獲。(黃志文提供)
黃志文是在澎湖白沙鄉赤崁村土生土長的孩子,細數船長爸爸當年豐功偉業,他說,「我爸爸曾是赤崁最會抓丁香魚的人,當年沒有衛星和探魚機,他靠多年累積的經驗就能成功抓捕丁香。」

赤崁丁香魚小旅行活動花絮照。(高一筆提供)赤崁丁香魚小旅行活動花絮照。(高一筆提供)
黃志文是「赤崁丁香魚體驗小旅行」主辦人之一。他表示,「赤崁村是丁香魚重要產地,擁有豐富丁香魚捕撈歷史。現在,赤崁和鳥嶼村是唯二捕撈丁香魚的村莊,目前丁香捕撈船,赤崁6艘,鳥嶼只剩兩艘」;加上早期澎湖丁香魚數量豐富,但因過度捕撈、洄游魚棲地珊瑚礁遭破壞、生長繁衍海域減少等因素,造成丁香魚數量越來越少。

捕撈船煮丁香魚過程。(黃志文提供)捕撈船煮丁香魚過程。(黃志文提供)
黃志文從父親手上接棒丁香魚加工和販售工作,有感傳統漁業正在式微,「基於上述原因,希望通過推廣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體驗、保存丁香魚文化。」

丁香魚加工工序繁複

岸上處理丁香魚的婦女們,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充滿智慧。「要把魚煮得漂亮、晒得漂亮,製作出完整丁香魚乾產品,需要多年經驗。遇到雨天,要把漁獲反覆搬進屋子、再晒、再收,過程非常辛苦,這是人力繁複的傳統加工方式」,希望遊客留下印象,珍惜這項傳統漁業。

捕撈上岸的丁香魚必須經過人工分類。(高一筆提供)捕撈上岸的丁香魚必須經過人工分類。(高一筆提供)

導覽解說丁香魚的外觀與品質分辨。(高一筆提供)導覽解說丁香魚的外觀與品質分辨。(高一筆提供)
丁香魚品質差異一般人不會分辨,「小丁香、中丁香和大丁香,適用料理也不同。小丁香適合煮粥給長輩吃,中丁香適合炒花生,大丁香適合蒸食,沾醬油、山葵一起吃。魚乾經煮熟和晒乾,有天然的甜味。」黃志文的母親還開發「丁香小魚干貝醬」,做法是辣椒炒蒜頭,再炒小魚,最後加入干貝,放涼裝瓶,變成干貝醬。這種創新食材就是發源於赤崁。

赤崁居民正在晒丁香魚。(黃志文提供)赤崁居民正在晒丁香魚。(黃志文提供)
黃志文說:「父親去世後,為了回憶父親,更加深入了解他們那一代人的智慧和辛苦。他們用多年經驗將丁香魚煮得漂亮、晒得漂亮、製作出高品質的丁香魚乾,這些工藝和精神深深感動了每一位參與者。如今,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體驗活動,不僅讓遊客學習和認識丁香魚的文化和技術,還能將這些傳統技藝和故事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和珍惜這片土地。」

現炸丁香魚,香氣四溢,旅客體驗丁香魚料理。(高一筆提供)(高一筆提供)

現炸丁香魚,香氣四溢,旅客體驗丁香魚料理。(高一筆提供)現炸丁香魚,香氣四溢,旅客體驗丁香魚料理。(高一筆提供)

留魚苗護生態仰賴區域國家齊力

黃志文介紹,丁香魚是洄游性魚類,全年皆可捕抓。但丁香魚是沉水性魚類,主要棲息在水下10~20公尺的深度,因此冬季時受東北季風影響,魚網容易飛起作業困難。捕抓季多集中在夏季,大約4~9月中旬。東北季風結束後,春天開始抓丁香。整個5月是丁香禁補期,留給丁香幼苗長大的時間。

丁香魚小旅行創造赤崁村文化旅遊經濟。(高一筆提供)丁香魚小旅行創造赤崁村文化旅遊經濟。(高一筆提供)

紮根於生活中的傳統智慧。(高一筆提供)紮根於生活中的傳統智慧。(高一筆提供)
環境生態教育中,有些人認為,丁香是捕撈小魚的活動。黃志文說明,東亞地區捕撈丁香魚最多的國家是越南。澎湖現在一年的丁香魚產量約三、四十噸,越南年產量高達一千多噸。「我們無法阻止其他國家捕撈,即便我們在澎湖進行保育,但如果其他地區沒有同步行動,洄游魚群數量銳減仍是難挽頹勢」。

丁香魚體驗小旅行,大小朋友都適合。(高一筆提供)丁香魚體驗小旅行,大小朋友都適合。(高一筆提供)

旅客體驗澎湖丁香文化。(高一筆提供)旅客體驗澎湖丁香文化。(高一筆提供)
他補充道:「我們不需要捕撈大量的魚,只要透過這種文化體驗,就能創造經濟價值,教遊客學習如何捕抓、分辨和製作小魚乾,增加對澎湖的認識和熱愛。」

黃志文相信,透過這些活動保留文化遺產,也為村民帶來新生計。「希望更多人能夠來到赤崁村,體驗這裡的獨特文化,感受我們對丁香魚的熱愛,並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