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長沙窯展

長沙窯是唐代最早的貿易瓷,當時唐代為了貿易輸出,大膽創新,嘗試燒製色彩豐富、以彩繪、裝飾美為主的產品。相較於一般人所熟悉的唐三彩,長沙窯瓷器更能反應唐代社會,一般階層及民間藝術作品的意涵。這次國立歷史博物館精選60餘件館藏──長沙窯瓷器,展覽至4月7日止。

唐代最早的貿易瓷

長沙窯又稱銅官窯或瓦渣坪窯,1956年,首度於湖南省長沙銅官鎮瓦渣坪一帶發現唐代古窯址。其後因唐墓的發掘,文物先後出土,才慢慢為世人所知悉。長沙窯曾經在中國大陸各地、韓國、日本、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古遺址出土。從自東而西的出土地點可證實,這是古代陶瓷貿易往來所經之地,也說明了長沙窯為唐代最早的貿易瓷。

中西陶瓷美學之成

長沙窯瓷器以日常用器居多,包括:壺、罐、水注、碗、盤、碟等。另外也發現數量不少、捏塑成形的人偶、動物形像的玩具或哨子。另外還有一件尺寸比一般陶枕小、推測被當成脈枕使用的《黃綠彩鳥紋枕》。

最具代表性的長沙窯作品為水注,其器腹常用模印貼花、褐斑,或以釉下彩繪花鳥紋、動物紋、書法文字來裝飾。除反映出民間日常生活的真實氣息,呈現唐代民間繪畫作品外,其器型大多模仿中、西亞地區金屬器及玻璃器的形制。長沙窯的裝飾汲取當地流行的紋飾,成為中、西陶瓷設計美學相互交流的證據。

創新銅紅燒製技法

長沙窯瓷器的胎比較鬆軟,呈黃灰色,加一層化妝土以求釉面光滑,所以胎釉燒結不甚緻密,會有剝釉的狀況及細開片出現。釉色有青、黃二種色調,晚期也出現白釉。

然而,長沙窯創新了瓷器釉下彩繪的技法,尤其是銅紅的燒造技巧,成為後世「釉裏紅」瓷器燒製成功的根基。另外,運用毛筆在器面上繪畫的革新技法,更進一步誘發了後來居上的青花瓷之發展。

此次展覽文物藉由說明性的圖表、文字,更具體地呈現唐代民間,日常生活的情境以及平民社會所展現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