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碗盤達人簡楊同 實現博物館夢

簡楊同與其碗盤收藏。(記者謝月琴/攝影)
簡楊同與其碗盤收藏。(記者謝月琴/攝影)

【記者謝月琴/宜蘭報導】 基於對地方文化、文物的興趣,簡楊同從20年前開始收藏陶瓷,發現台灣陶瓷別具特色,轉而收藏在地的碗盤、花瓶等,至今16年間收藏2萬多件。去年更成立獨一無二的台灣碗盤博物館,將碗盤及古物的美一一呈現。

簡楊同說,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過去台灣手工彩繪碗盤興盛,無論胎土、釉料或彩繪、裝飾方式都具台灣味,不論是象徵年年有餘的魚、或是椰風海景、梅蘭竹菊、福祿壽喜及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都是社會生活文化的表現,不但呈現台灣在地特有的辦桌文化、飲食觀念,更是一種共同的生活記憶。

甕。(記者謝月琴/攝影)
甕。(記者謝月琴/攝影)
盤。(記者謝月琴/攝影)
盤。(記者謝月琴/攝影)
盤子破了,也可以補丁。(記者謝月琴/攝影)
盤子破了,也可以補丁。(記者謝月琴/攝影)
碗牆。(記者謝月琴/攝影)
碗牆。(記者謝月琴/攝影)

簡楊同說,從小老人家見面就問:「吃飽也未?」這是關心的問候,也說明民以食為天。吃飯的碗盤,是與民眾最密切的生活文化器物,早期台灣陶瓷作工略微粗糙,卻有著古樸素雅風情,成立博物館是要保存與分享台灣在地的樸實文化。

館內展示以50年前台灣一般民眾使用的碗盤為主軸,「台灣不產高嶺土、原以陶土當作窯燒的原料,近50年才有進口瓷土,才開始有潔白瓷器。」他還有不少創舉,包括以舊房拆卸下的紅檜木再利用,裝置全館成特色,還有以彈簧、軟管等自行研發碗盤吊掛避震方式。展館約500坪,設有展示區、體驗區、文物交流區,年代從明朝、清朝到民國,國、內外都有。

魚蝦盤。(記者謝月琴/攝影)
魚蝦盤。(記者謝月琴/攝影)
全國最大的魚仔盤是鎮館之寶,其面積是傳統魚仔盤的百倍。(記者謝月琴/攝影)
全國最大的魚仔盤是鎮館之寶,其面積是傳統魚仔盤的百倍。(記者謝月琴/攝影)

今年他跟文化部申請開發宜蘭碗,將取宜蘭土、融合宜蘭元素,用宜蘭舊城門「平安順興」的圖案,完成後會送給遊客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