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第三學期變相加課? 教育部:尊重學生意願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教育部擬推出「第三學期」,利用暑假試辦,上課4到5週,暑假將從2個月變為剩下3週。教團表示,此政策根本是荒腔走板,堅決反對「中小學第三學期」制。不過有校長認為,這對於弱勢孩童卻是另一個機會,建議可由偏鄉試辦。

教育部擬定「十二年國教五年精進計畫」草案,最引發注意的是橫跨補救教學、學校特色及提升偏鄉教育3個面向的「第三學期制」,以「補強性」課程為主,包括數位、本土、才藝、運動、語文等多元彈性課程,學生可自願性參加,且不採計學業成績。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10日指出,「中小學第三學期」制,只是將此構想以「十二年國教五年精進計畫」做包裝,但名為「精進」的計畫,卻掩飾不了教育部毫無章法的施政模式。

全教總提出3項反對理由,首先,改變學期制涉及課程調整與校園作息,影響家庭生活安排甚鉅,必須經過嚴謹並配合總體課程調整,否則將淪為變相加課。教育部卻片面公布,有黑箱作業之嫌。

尤其迎合了部分課上越多越好的家長期待,但依照九年一貫課程的低標,台灣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總時數都已經名列世界前茅,學童壓力有增無減。另外,課程絕非上越多越好,並違反《兒童權利公約》,要求教育部立刻收回錯誤決策,維護「兒童的最佳利益。」

有校長支持偏鄉可試辦

輿論擔心,為了解決國中生上本土語言問題,創造了第三學期 。這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 ,卻製造更多問題 。校長團體則提出不同看法,他們支持第三學期不強迫必修,但必須優先試辦偏遠、弱勢學童,與學期內容必須區分。

全校協提到,弱勢孩子每逢長假,有能力的家長,送孩子到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但暑假期間弱勢學童營養午餐也放假,除了沒正常三餐,更沒地方學習。因為即使一般學童繳第三學期學費,也會比參加坊間夏令營、才藝班便宜。

目前台灣有100萬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和外籍配偶,如果能從國民教育階段培養其新住民子女的母國語言,並且是在第三學期實施,這是「在地國際化」的正向發展。

校長團體認為,台灣的新住民資源,一直是台灣未曾發現的寶藏,若將新住民的語言視為台灣經營東南亞國際市場的有利基礎,從國民教育階段培養新住民子女的母國語言,並且是在第三學期實施,未必沒有益處。

教部:未改現行學制

教育部10日晚間澄清,第三學期課程沒有有暑假只剩3週之情事,完全以尊重家長及學生意願為前提,採學校自願性申請、教師及學生自願性參加,係提供家長於暑期中規劃學生活動的另一種選擇。

尤其,它並未改變現行學制,只是在暑假期間提供學校依據在地特色、學生需求及社區資源,規劃2週至4週,總計不超過80節之課程。另外,試辦計畫所有活動經費,皆由教育部國教署全額補助。104年度受理全國約100所學校參與試辦,除補助教學人員鐘點費、教材費、雜支等,偏鄉地區另補助交通及午餐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