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台灣豪宅?好宅! 高齡時代通用宅引關注

 (Fotolia)
(Fotolia)

文/張育華
台北市都發局自2010年起推行通用住宅,至今已完成86戶出租國宅改造,並依此規劃及興建健康、青年、興隆、東明等5處公營住宅,日前也將通用住宅設計納入都更容積審議原則。

通用設計是考慮兒童、老年人、孕婦、身心障礙者的人體尺寸與身體機能特性,規劃方便活動的環境與省力的設計裝置。北市預估今年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全市人口數14%,為因應快速高齡化,北市力推適合全齡居住的「通用住宅」;2010年在萬華出租國宅完成第一戶住宅改造,包括去除門檻、樓梯及地面止滑、設置省力開關等。

在宅老化 重視居家生活

北市都發局亦積極參與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推動之「2014~2015年住居空間通用化住宅標章」認證。新建的公營住宅包括興隆公營住宅、松山健康與萬華青年公營住宅、南港東明公營住宅都將採通用設計。

其中,施工中的272戶興隆公營住宅已獲頒自由空間基金會推動「通用住宅標章」的候選證書,預計明年5月完工後,將是全市第一處取得通用標章的公宅。

「通用住宅標章」有3項標準,第一、室內少高低差,第二、每戶廁所門扇超過75公分,第三、走道寬達90公分。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希望建商在興建時,通盤考量住戶從年輕到老可能面對的各種狀況,住戶日後即使步入高齡,在宅老化而非到照護中心等機構,不需要重新裝修房屋,也能享受身心舒暢的居家生活。

增訂原則 公營攜手民間

都發局除了自行管理之出租國宅及公營住宅通用住宅改造外,也希望能推廣至民間,今年4月推出無障礙住宅補助措施,最高補助41萬元;同時在8月18日提出「台北市都市更新案提升環境貢獻及公益性審議原則」中增訂「推動無障礙空間原則」,並經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決議通過。

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表示,後續推動的新建公營住宅,通用住宅納為基本需求,至少5%的住宅自用空間,須以「下肢障輪椅使用者」為設想使用對象。「我們盡量來推廣好宅,而不是豪宅。那好宅的定義就是通用設計。」兼具安全便利的通用住宅,可望成為未來趨勢。

老人住宅可參考國外經驗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陳政雄建議,環境要滿足兒童、孕婦、老人、身障者的條件不盡相同,雖然通用宅是求取最大公約數,但還是可以簡單區分為生活不方便或行動不方便者。

以他長期關注的老人住宅而言,首重安定、安心與安全。日本有一句諺語:「住慣的地方就是皇城」。對老人而言,住慣的地方有熟識的鄰居朋友,住慣的環境,大街小巷不但熟習,還值得記憶。因此,高齡者最好能夠一直住在同一個地方而不必遷徙。

英國的Joseph Rowntree基金會提出「終身住宅」的概念,健康期以重視居住者個人喜好、充實生活內容為目標。障礙期必須注意居住者的身心變化,以無障礙化環境為主題。臥病期必須掌握居住者的照顧服務,減輕照顧壓力為課題。如此,才能實現「就地老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