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GMP食安標章破功 美食天堂蒙塵

食品GMP標章(網路圖片)
食品GMP標章(網路圖片)

⊙嚴思祺
台灣爆發餿水油食安危機,消費者長期信賴的GMP食品安全標章也淪陷,重創美食天堂形象。

這次餿水油風暴波及全台上千家食品業者,原因之一是販賣劣質豬油的強冠公司竟有GMP認證,許多受害商家都是信任GMP認證才向強冠公司進貨,未料買到餿水油做成產品出售,不但商譽受損,更讓他們無所適從,未來不知道要用哪種油才安全。

根據調查,強冠共有12項油品通過GMP認證,但是禍首「全統香豬油」並不在其中。事件爆發後,強冠油品GMP認證資格全被撤銷。這顯示,GMP認證在制度設計上,是有缺失的。

更糟的是,向強冠進貨的235家業者中,包括味全、味王、奇美、陸仕與裕國冷凍等5家企業,是經過GMP認證的食品大廠,其產品竟然是以不合格原料製成,重創了GMP公信力。這也突顯了GMP制度查廠不力。

一時之間,食品GMP認證制度成為眾矢之的,成了被檢討的對象。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全名為「良好作業規範」,顧名思義,是一種注重製造過程中產品質量與衛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早在1960年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先後實施了藥品GMP和食品GMP制度,開全球風氣之先。

台灣在1982年正式推動實施藥品GMP制度,後來採用更高標凖的「現代優良藥品製造標凖」,確保藥品從原料、製程到成品,每一步驟都經過嚴格的作業評估,以獲得更優良的藥品。由於實施整廠自主管理,輔以嚴格的罰則,成效普遍獲得肯定。

至於食品GMP認證制度,是由經濟部工業局自1989年開始推行,迄今已有25年,但法規相對鬆散,罰則不具嚇阻力,嚴謹度明顯不如藥品GMP。

根據現行規定,食品GMP分為廠商和產品認證兩大類,只要單一產品驗證通過就核發GMP標章,形成了非GMP廠卻給GMP標章的怪異現象,名不副實,誤導消費者,強冠就是明顯的例子。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工業局和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已決定提前實施「全廠同類產品全數驗證」,提高審查驗證門檻,並強化產品原料的管理,以及加強查廠,杜絕類似強冠事件再度發生。

事實上,這已不是食品GMP第一次破功。去年大統橄欖油驚傳摻混劣質油事件,揭露GMP廠商旗下其他商品造假的不法行為,外界質疑GMP認證形同具文。當時,工業局著手推動GMP精進方案,希望杜絕弊端。

如今,類似事件再次爆發,工業局已決定將新制GMP提前在明年元旦上路,屆時原本通過認證廠商的全廠同類商品也要全部通過驗證,否則取消GMP資格。

舉例來說,廠商同一條生產線如有10項商品,需10種都符合驗證標凖,才可獲得GMP。但是,這樣的做法能否為GMP贏回公信力,有待觀察。

另有學者質疑,負責審核的食品GMP發展協會,其成員都是食品大廠,自己審核之後,報請工業局核發標章,形同「球員兼裁判」,致質量無法把關。

對此,工業局和GMP發展協會均否認。工業局指出,GMP認證是由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及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執行認證,審查通過後再移請GMP發展協會辦理登錄。

長期以來,通過食品認證的產品包裝上都會標示GMP微笑標章,微笑的表情搭配OK手勢,在消費者心中代表安全、衛生、質量純正與誠實。但是,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微笑標章淪為笑話,讓人食不安心,重創了台灣美食王國的形象。

如何洗刷汙名,讓消費者重拾信心,帶給消費者更多安心和滿意,重建GMP標章信譽將是當務之急。──轉自「BBC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