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從來佳茗似佳人——中國十大名茶之碧螺春

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蘭、味甘」,所說的就是碧螺春。(Fotolia)
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蘭、味甘」,所說的就是碧螺春。(Fotolia)

文/善妤
碧螺春,古亦作「碧蘿春」,著名綠茶之一,原產於江蘇省吳縣東洞庭山的碧螺峰上,故又稱「洞庭碧蘿春」。洞庭山位於太湖東南部,由東洞庭山、西洞庭山組成。東洞庭山又稱洞庭東山,簡稱東山,是伸入太湖中的一處半島。  

洞庭山景色多姿,湖光山色,煙波浩渺,一派江南秀麗風光。再加上土壤微酸、土質疏鬆、氣候溼潤,極適合茶樹生長。因此所產的碧螺春茶,色澤青翠,香味濃郁。

洞庭碧螺春 茶香百裡醉

歷史久遠的碧螺春茶,自古即為茶中珍品,唐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蘭、味甘」,所說的可能就是碧螺春。

另據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上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康熙己卯,車駕幸太湖。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以上史書所載,大意是說,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上長有幾株野茶,每年茶季,當地老百姓就持筐採摘。有一年,茶樹枝葉特別茂密,人們採摘時竹筐裝不下,只得放入懷中,茶葉在懷中受熱氣所薰,突然發出異香,採茶人驚呼︰「嚇殺人香」,此茶因此得名。  

清朝康熙年間,清聖祖游幸太湖,巡撫宋犖購此茶進奉,聖祖以其名不雅馴,於是改稱為「碧螺春」。也有人以為,取名「碧螺春」是因此茶湯色碧綠,形狀捲曲如螺,採於早春,故欽賜美名。

碧螺春品質特點

碧螺春茶為果木與茶樹間作,茶吸果香,花薰茶味,滋長了碧螺春茶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另碧螺春茶樹擁有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再加上採摘精密,製作考究,因此而形成獨有的品質特點。

碧螺春茶葉條索纖細、捲曲成螺,葉沿上有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銀白隱翠,沖泡時,杯中如雪片飛舞,香味濃郁,花香果味,茶色碧綠清澈,葉底細而勻嫩。因此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鮮豔、香鮮濃、味道醇)之稱。當地茶農形容碧螺春為:「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碧螺春的淒美傳說

有關碧螺春茶的起源,在太湖民間有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從前在太湖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叫「碧螺」,她有一付清亮的歌喉。與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住著一位正直英俊的年輕漁夫,名叫阿祥,他精通水性和武藝。碧螺和阿祥相互仰慕,兩人也逐漸彼此相愛。

有一年早春的一天,太湖中突然竄出一條惡龍,凶惡殘暴,村民們被攪得過不好日子,最後還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決心幫村民除去惡龍,救回碧螺。經過一番惡鬥,終將惡龍殺死,但阿祥也身負重傷,命在旦夕。

碧螺把阿祥帶回家中照顧,為了救治他,碧螺踏遍洞庭山,找尋靈藥。這天,碧螺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受傷流血處,突然發現一株被阿祥鮮血滋養的小茶樹,在初春就長出許多芽苞。碧螺細心照料這株茶樹,並將採下的幾片嫩芽泡在開水中,讓阿祥喝下。阿祥飲後,頓覺一股清香沁入心脾,容光煥發。

碧螺看見阿祥逐漸復原,喜出望外,於是就把所有茶葉摘下,用自己的體溫將嫩茶葉暖乾後,再分次泡給阿祥喝,在碧螺悉心照顧下,阿祥慢慢康復了。但是,碧螺卻因此元氣耗盡,最終憔悴而死。原來,碧螺的元氣全凝聚在泡給阿祥喝的茶葉上。

對於失去碧螺,阿祥非常哀傷,他與眾村民將碧螺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下。從此以後,這裡的茶樹長得總是比別的地方好,泡出的茶味道甘醇,當地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就把此茶稱為「碧螺春」。

濃郁的茗茶再加上淒美動人的傳說,「碧螺春」的美名更加遠播,正是宋代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的詠茶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