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慣行農業往下走 有機農業向上走

行健有機村的推手張美。(記者謝月琴/攝影)
行健有機村的推手張美。(記者謝月琴/攝影)

【記者謝月琴/宜蘭報導】對於農村人力缺乏、農業凋零問題,耕種多年的老農認為,隨著健康、食安等因素,有機農產若能打開銷售管道,會有更多農民轉作有機,而慣行農業會漸漸式微。

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主席張美說,行健有機村的農夫平均年齡約65歲,缺乏人力確實是很大的問題。若要做學童營養午餐,對於蔬果的種植,光是靠夫妻倆做不來;沒有儲存空間、烘乾設備等也是問題。如果稻穀能在田裡就被收走,會有更多人加入。他們在第1年(2010年)成立合作社,有11人加入,耕作面積9公頃,如今到了第5年,有26人參加,面積增至36公頃。因為銷售通路打開了,種出的稻米都不夠賣了。

至於農業是否凋零,她的看法是慣行農業(追求量產而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的農作方式)會往下走,但有機耕作會向上走。因為食安、健康等因素,再者,政府已不再補貼農民化肥,轉而補貼有機肥,也是鼓勵農民轉作有機的誘因。

種茶30年,5年前轉為有機耕作的茶農黃仁來說,目前最困難的是人力,3公頃茶園只靠一家3口人工作,既要照顧茶園還要製茶,很辛苦。農業若朝精密方向走,還是有市場。他的產品有發酵茶、蜜香紅茶、紅茶醋等。

坤漳有機農場老闆坤漳伯生產有機米及蔬果。早期他種有機地瓜,由於銷路尚未打開,好幾畦的地瓜葉都乏人問津,如今卻是生產趕不上銷售速度。他覺得農業外勞沒有比較好,需要設備才能省人工。

他們3人的共同看法是:由於健康、食安等因素,只要有機農產能打開銷售管道,會有更多農民轉作有機,那麼有機農業會逐漸抬頭,呈現向上走的趨勢;但慣行農業會漸漸式微,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