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紛披燦爛 戈矛縱橫——古曲《廣陵散》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

編譯/路聖石
「廣陵」是江蘇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相傳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的民間樂曲,當時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

這是中國古代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

《廣陵散》最早見於唐朝李良輔《廣陵止息譜》,共23段,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刺死韓相俠累,然後自殺的故事,因此通常認為是《聶政刺韓相》的別名。

世代流傳 凝聚歷代傳頌者心血

《廣陵散》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正像一首民歌一樣,凝聚著歷代傳頌者的心血。魏晉琴家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刑前仍從容不迫,索琴彈奏此曲。據《世說新語‧雅量》載:「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曲終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靳固之, 《廣陵散》於今絕矣!」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45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讚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

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誌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因嵇康名聲大振

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所謂「於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

古人彈古琴者大都是閒情雅致,曲調優美者居多,彈奏者很少有如此殺氣,《廣陵散》旋律激昂、慷慨,是中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嵇康的那種狂放孤傲的性格與此曲情節相合,才能將《廣陵散》彈成千古絕唱,達到使後人難以超越的高度。

正因為嵇康有著很深的音樂功底,他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共同向司馬氏要求「請以為師」,但未被允許,使「海內之士,莫不痛之」(《晉書》本傳)。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終與《廣陵散》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