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經典建築】日本城下町的諾亞方舟 荻市民館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文/磯 達雄 譯/楊明綺
日本山口縣中部一個城鎮「荻」,坐落在三面環山的阿武川的三角洲地帶的「城下町」。

說到荻市,就會想到開辦松下村塾的吉田松蔭、桂小五郎、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等,從幕末時期到明治維新的知名歷史人物。此外,當地還有一個著名的現代建築「荻市民館」。

從荻市民館徒步,可到江戶時代的武家宅邸與商家聚集的地區。日本建築大師菊竹清訓在這飄散著濃濃城下町風情的地方,設計了一座風格迥異的現代建築。

白色簡約 明治革新精神

1968完工的荻市民館分為大小兩個演藝廳,結合公民館與餐廳的公共設施。兩個會館沿著道路,採直線排列建置,然後架上猶如蓋子的白色屋頂。從外頭看,像是長方形鋁製便當盒。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外觀十分簡約,不曉得這棟建築是什麼設施的人,搞不好還會誤以為是工廠吧!

菊竹說,這棟純白建築的設計靈感,其實來自「黑船」(指日本江戶時代末期來自美國、俄國以及歐洲的蒸汽船。)只能說這般與周遭格格不入的設計風格,無疑是承繼明治維新的革新精神,彰顯荻市代表的歷史意義。

這棟建築物完工後6年,菊竹又設計了旁邊的市廳舍,外突的斜屋頂設計,看得出試圖融入四周都是傳統建築的顧慮。這般變化多少證明菊竹當初設計荻市民館時,多麼想突破傳統。

將天空包進室內的建築

將天空包進室內的建築,外觀別具特色,內部也相當可觀。走進玻璃門入口,就是挾在大小演藝廳中間的大廳。

演藝廳是由兩面曲折相對的牆壁,打造出複雜的平面空間,清水混凝土的直線框條設計,感覺十分沉穩。

抬頭一看,頭頂是一大片由三角形細鋼骨立體桁架構成的屋頂。看到這樣的描述,也許你會想說應該是用單一尺寸的鋼線,採同樣的接合方式所構成的空間桁架,其實不然,這裡使用的三角形立體桁架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商周出版社提供)
首先,高度起伏不一,鋼線的長度也不一樣,加上是呈放射狀延伸,所以整個空間看起來就像一頂帳篷。

根據菊竹主張的代謝理論,一棟建築必須事先區分出將來「可以改變的部分」與「不可改變的部分」。這棟建築便是藉由「上半部結構的屋頂」與「下半部結構的牆壁」兩種結構上的不同,彰顯這般理論。換句話說,將屋頂設計成帳篷的構想,就是表現出「可以改變的部分」。

接下來,進入演藝廳瞧瞧吧!先介紹小演藝廳,小演藝廳是六角形平面,還設有像耳朵般的會議室,可以合併使用。雖然目前演藝廳上方架有天花板,但這是後來才增建,所以看得到當初支撐屋頂的鋼骨。

接著介紹大演藝廳。當初是以舞台為主而設計的大演藝廳,可容納889席(完工當時為1,100席),這裡的屋頂也是採鋼骨外露的設計。小演藝廳、大廳、大演藝廳的上方都架著形狀不一、厚薄不一的桁架,就某種意味來說,這般屋頂架構猶如雲朵。

再來是非常吸睛的照明設計,點點光源宛如滿布夜空的繁星,整個空間上方就像飄浮著雲朵與星辰。若說「Sky House」(1958年)是浮在半空中的住宅,荻市民館就是將天空包進室內的建築。

天蓋設計 兼顧防災防護

我試著重新思考覆蓋在荻市民館整棟建築物上方的天蓋,究竟蘊含著什麼意味。

建築評論家長谷川堯,曾在《建築的(降臨)將來》發表對於天蓋的看法。他認為天蓋讓人聯想到建於戰火廢墟中的臨時軍營。長谷川更批評這樣的建築設計讓人產生一種「空間共享的感覺」,憶起戰後物資缺乏的嚴苛情形,無疑是「一種蘊藏著墮落危機的虛妄技法」。

其實,菊竹設定的嚴苛情況不是戰火廢墟,而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巨大災害,因此菊竹希望能蓋一座守護當地居民的防空洞,猶如一座透明的巨蛋罩住整座城市,免受災害侵襲。我想荻市民館的天蓋也許蘊涵著這般意味。

這棟建築好比一艘為了保存人類文明,航向未來的諾亞方舟。

——摘編自 《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 商周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