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水沙連渡津 百年前社企典型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祕書長蔡適陽(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祕書長蔡適陽(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

文/記者莊麗存
百年前台灣就有社企案例,在西元1865年(清同治4年)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村與竹山鎮社寮里之間隔著濁水溪,過去沒有橋可供行人通行,造成許多不便。於是有善心人士為了協助南來北往的百姓橫渡濁水溪,號召大家一起集資,興建義渡,提供免費渡河服務。因此,在西元1879年(清光緒5年)於南投縣竹山鎮樹立「永濟義渡碑」記錄此事。

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祕書長蔡適陽指出,以上「水沙連渡津」的故事,是個典型社企的概念,具有社會公義的精神,百年前祖先的善舉,非常值得我們效法。非營利組識從愛出發,愛自己、家庭、社會,一路走來也非常辛苦,在大環境改變下,演變成現在的社企。

蔡適陽認為,過去幾十年的台灣經濟奇蹟,犧牲許多社會及環境成本才創造了經濟和科技高度發展,現在應該要反過來運用經濟與科技,來維護台灣的社會及環境,再建構下一個台灣社企的奇蹟。

台灣社企發展的關鍵,在於培養具有創新力、跨領域的人才,開創服務、創新取代產品導向,以提高社企的附加價值;善用使用者體驗,創造新的服務價值;多重關係人整合,因為社企需要很多社會資源,讓這些資源達到社企的目的及使命。

蔡適陽強調,台灣社企發展透過「社會使命及商業利潤」兩個模式的結合,追求自己的使命,同時創造社企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