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認識心律調節器

心律調節器。(123RF)
心律調節器。(123RF)

文/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心律調節器

心律調節器是一種醫療器材,連接到心肌上,發出電波讓心肌收縮,藉以調節心臟的心跳節律。現代的心律調節器在體外就可以設定,心臟科醫師可以選擇對病人最好的節律。每個心律調節器設計不都完全一樣,有的在一條訊號線上就有調整節律與去顫功能,有的有多個電極,刺激心臟不同位置,讓心臟心室跳動能夠更協調同步。

1958年,第一位安裝植入心律調節器病人出現在瑞典,穿過胸骨將電極接到心臟,但是撐了3個小時就失敗了,不過兩天後同一病人再接再厲,終於成功植入心律調節器,病人活到2001年,享壽86歲,她的名字叫做Arne Larsson。

通常心律調節器的裝置是在胸部皮脂下,使用鋰電池,外殼常用鈦合金,對身體不會產生過敏,但放置的位置不是一定在某處,有可能變換。

監測心節律

現代的心律調節器通常有多重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監測原本心臟的節律,當心律調節器在一定時間內沒有偵測到心臟發出的節律,心律調節器就會發出電波,刺激心臟跳動。心律調節器就是這樣一直在維持著心臟的跳動。

進階的功能是能夠感知心房與心室的跳動,又個別能夠刺激心房與心室的跳動。還有的可以分別對兩個心室產生個別的節律跳動,這是比較複雜的。

置入心律調節器一般只需局部麻醉,也可全身麻醉,術前可以給予一些鎮定劑,也要施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心律調節器通常放在左胸,在心導管室導入電極。時間至少都要半小時以上。術後每一兩年要用心臟超音波追蹤心律調節器運作狀況。

因為心律調節器要使用電池,因此蓄電量用完,仍需更換電池,通常是直接將整個心律調節器置換,電極接到新的心律調節器上就可以了。

裝置心律調節器後,病人的生活型態不需要做大改變,但還是避免過分激烈運動與遠離電磁場,不可以接受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大哥大的電磁波有時也會對心律調節產生干擾,所以要特別注意。

裝置心律調節器的人,在醫院做任何處置,都要告知醫護人員自己有這裝置,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與傷害。

病人也有權利要求移除心律調節器,就像裝置鼻胃管一樣,病人有權利要求移除,至少在美國是如此,甚至移除心律調節器病人會死亡,病人還是有權利終止此項治療。醫師有權利拒絕將病患的心律調節器移除,但可以轉介到願意移除此項裝置的醫師。有些病人覺得自己已毫無希望,如有嚴重傷殘,嚴重的中風與晚期的失智症,自己不想再痛苦下去,會比較有即使移除會死亡也想移除的考量。

安裝心律調節器有時也會有一些問題,如產生心率過速,這是人為造成的,原因有些複雜,但解決的辦法就是將心律調節器程式再調整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