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家庭教育

人們對待天才兒童的迷思

 (123RF)
 (123RF)

編譯/馬穎慧
當代許多人常感嘆,社會沒有適合的優質教育機構,為天才兒童提供足夠的發展機會,而令天才兒童被埋沒。

曾被稱作天才少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數學家艾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卻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當提到天才兒童,人們就會想起那些1、2歲就會讀書,3、4歲就會心算,又對繁瑣的數學問題得心應手、智商(IQ)至少在115以上,多在120~130之間,甚至那些高達160的兒童。

天才兒童需後天環境造就

艾倫伯格表示,本伯博士(Camilla Benbow)和魯賓斯基(David Lubinski)從1986年在愛荷華州立大學(後來改到范德堡大學)展開的「數學早熟青少年模式研究」(the Study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針對全美上百名13歲前SAT的數學成績就在700分之上,英語成績就在630分以上的天才學生,進行了追蹤調查,這些學生必須定期交代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知識和專業水準發展的報告。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並不像人們想像的曇花一現,他們起步就比一般的孩子更早,而且更強健,也發展得很好。其中44%的人獲得了博士學位(美國只有2%的普通民眾獲得博士學位);他們的中等收入為8萬美元,是美國人平均工資的兩倍,而且其中的兩個天才兒童現在是哈佛的教授。

艾倫伯格對此表示高興,但是他認為,那些過於重視天才兒童的人,過度推崇天才兒童,卻往往低估了辛勤和持久工作的意義,以及創造力、視野和品味的重要性,但是沒有這些品質,天才兒童卻難以成功。

人們過度關注天才兒童

他同時認為,很多教育工作者對天才兒童的期望值過高,將他們稱為特殊的人力資源,全球經濟競爭的驅動力。

例如心理學家魯賓斯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天才兒童是能夠猜出所有謎語答案的人,他們將成為帶領戰勝恐怖主義的人,創造能夠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專利產品和科學創新的人。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學校並沒有給他們設計專門開發這些孩子智慧的服務。」作為一名天才兒童,他曾經因為這種說法而驕傲過,但是現在他卻認為,我們人類並不是沒有對這些天才少年提供足夠的關注,而是我們過於關注這些天才兒童。

艾倫伯格表示,他在鮮花和掌聲以及人們羨慕的目光中長大之後,才發現其實很多工作是由平凡的、沒有進入精英學校的人做的。而由於在美國社會中,這些優秀兒童與一般兒童的比例是1:1萬,因此哪怕這些具有天分的人能夠解決1%的難題,還有99%的問題是由那些沒有拿到精英班的特快車票的人做的。

艾倫伯格說,「雖然很多天才兒童由於勤奮和天分更容易成功,但是我們的社會中更多地成功人士卻並不是天才兒童。」

他以自己的學術領域數學理論研究為例,他很遺憾的表示,因為人們過於重視天才兒童,似乎只有有優勢的人才可以在數學這種專業領域取得成功。因此他自己每年都有很多非常有前途的學生,未來的數學家放棄數學專業,放棄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自己不是最優秀的,無法在競爭中獲勝。

但是他指出,其實我們的世界並不僅僅是需要數學家,還需要數學老師,很多精通數學的醫生、首席行政官和參議員,普通人大可不必因為生活在精英的陰影之下而自慚形穢。

成功並非由一個天才完成

那些推崇天才兒童的人還有一個誤解,就是那些在數學領域的帶頭人都是與生俱來的優勝者,正是這些人帶著人類在數學叢林中跋涉。但是現實生活中,數學是一個公共事業,每一個成績都是一大群有學識的人,向同一個方向努力的結果,雖然人類總喜歡給最後的成功者帶上桂冠,而這個帶上桂冠的人可能碰巧曾經是一位天才兒童。他舉例說,正如馬克吐溫說的:「上千人參與創造了電報,但是總是最後那個人獲得榮譽,其他所有做過貢獻的人卻被遺忘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菲爾茲獎(年輕數學家所能夠獲得的最高獎項)的獲得者陶哲軒(Terry Tao)也表示,他在大學時代的成績就是在很多同事的協助下,在艱苦而持續的努力下完成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由於自己是「天才」才完成的。

艾倫伯格在文章的最後說:「將陶哲軒及許多像他的神童們稱為「天才」(genius)不能說錯,但是用「天才」來形容他們的成就則更為準確。「天才」應該是用來形容發生的事情,他們的成就,而非某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