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漫談中國舞

唐公孫大娘。(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公孫大娘。(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王書林
大唐盛世是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時代,那時的舞蹈也是登峰造極。不僅有氣勢恢宏的宮廷燕樂,還有規模較小的「軟舞」和「健舞」。「軟舞」輕盈、柔曼,節奏比較舒緩;「健舞」英武雄健,節奏瀏漓頓挫。

唐詩中的《劍器舞》

「軟舞」、「健舞」多是獨舞或雙人舞,技巧高超。唐詩中對這些舞蹈有繪聲繪色的描述。

《劍器舞》,是唐代著名的「健舞」。「詩聖」杜甫曾在年幼時,於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舞,舞姿流暢飄逸,節奏明朗。在高手雲集的宜春院、梨園和宮外供奉中,能跳此舞的唯有公孫大娘一人。

而草書家張旭觀看後,書法大有長進。詩人撫今追昔,為此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這首詩。

詩中讚公孫大娘是位「佳人」,她一舞劍,令四方震動。觀者人山人海,容顏為之變色,神搖目眩,「天地為之久低昂」。千萬道閃爍的劍光猶如后羿射落九日般壯觀,矯健輕捷的舞姿好似群神在天上駕龍飛翔。

起舞時,待發之勢「如雷霆收震怒」, 舞罷時,手中的劍影「如江海凝清光」。詩人還讚公孫大娘「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晚唐的鄭嵎描寫唐明皇生日千秋節,在宮中舉行盛大樂舞表演時稱「公孫劍伎方神奇」,並自註:「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

因此從杜甫的詩《劍器行》,不僅可以領略到唐代「健舞」的氣勢磅礴,同時也能感受到舞終時舞者內心的平靜。

唐朝禮佛舞《四方菩薩蠻舞》

《舊唐書・曹確傳》記載,唐懿宗時的宮廷伶官李可及,在安國寺創作了大型禮佛舞蹈《菩薩蠻舞》,又名《四方菩薩蠻舞》,最初是在安國寺建成之日表演,後每逢佛誕日,皇帝下令「於宮中,結彩為寺」,表演此舞。

在這個舞蹈中,數百名舞伎以香油塗身,華蔓(梵文譯名,指一種由花朵串成用以裝飾身首的花環)披肩,打扮成菩薩的法相。「舞隊一出,如佛降生」,舞者曼妙的舞姿好似仙女下凡。

據說,其創作構思來源於南方的女蠻國向唐朝朝貢時帶來的《菩薩蠻舞》。宣宗朝大中初年(西元847~851年),女蠻國入貢,獻其國樂珍寶,「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遂作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懿宗時(西元 859~872年),李可及用此曲編製舞蹈。

《四方菩薩蠻舞》通過優美的舞姿表達人們了對佛的敬仰,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