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聖王帝堯 合天道以德教化民眾

堯的治理下,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大紀元資料室)
堯的治理下,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大紀元資料室)

文/周慧心
軒轅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史稱「五帝」。而在三皇五帝統治的歷史中,堯帝統治時期可以說是最好的時期。無論是孔子的評價,還是史籍的記載,都對堯帝的統治推崇備至。《史記》中形容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堯即位以後,善用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係,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帝堯在歷史上的功績,受到後世人們的敬仰。先秦時期的儒家和墨家是當時的「顯學」,這兩家都對堯舜有極高的評價,從那個時候開始,堯就成為了古代聖王的代表。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子對堯的讚美,對後世的儒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堯成為儒家思想在精神上的理想追求。

以德行教化 無為而治

上古時代,不尚武而尚德,講究的是無為而治,天子的作用是提高人的道德,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堯帥天下以道而民從之。君臣上下、萬民百姓皆以天道為準則,人人都不用別人的管束,都自覺以天道為心法自警自律,所以,堯舜大治之世,天下無刑法,有的只是人心向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和樂融融的大同景象。

這就是孔夫子所心嚮往之的「大道之行」的英明盛世,就是孔夫子所贊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理想盛世中君子「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真正涵義。

一天,堯見一個山民倒在路旁呻吟,上前詢問:「你怎麼啦?」山民無力的說:「餓……」堯便拿出自己的乾糧遞過去說:「吃吧,是我使你挨餓的呀!」山民感動,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堯對隨行大臣們說:「從我的口糧裡拔出一部分,送給挨餓的人」。大臣們問:「那您怎麼辦?」堯回答說: 「我吃稀一點兒,多吃些野菜就行了。」大臣們聽了,也都效仿堯,從各自的口糧中拿出一部分,分給了挨餓的人。

一天路過一個小鎮,堯發現一個罪犯被捆著,在街上示眾,便走過去問公差:「他犯了甚麼罪?」公差回答:「偷糧食。」堯問罪犯:「你為甚麼要偷糧食?」罪犯回答說:「我們那裡遭了旱災,顆粒沒收。」堯便對公差說:「把我也捆綁起來吧,是我使他犯罪的。」

公差和隨行大臣慌忙跪下。一個大臣說:「他犯罪是旱災沒有糧食吃,與您無關呀!」堯認真的說:「黎民無力抵抗災害,是我的責任,沒有吃的就偷盜,也是我沒有教育好。怎麼說與我無關呢?」於是,堯命令大臣們把他捆起來,站在罪犯的旁邊。黎民百姓從四面八方湧來觀看,感動得發出一片哭聲。

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幾個人來,跪倒在堯的面前,聲淚俱下的坦白了各自以前所犯的罪行,都主動表示願意接受處罰。

堯體察民情回來後,在茅屋大殿裡對滿朝大臣們說:「有人挨餓,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在犯罪,這都是我的過錯,我要下『罪已詔』向黎民檢查我的錯誤。」大臣們紛紛說道:「黎民生活不好,是因為天災太多,困難時期,百姓應學會忍耐。」堯卻說:「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天災,應該檢查我自己。我不能怨人民不會忍受,應該想想我在治理國家時,哪些地方做錯了?」

幾天之後,堯在宮廷大門左側設了一面「敢諫之鼓」,人們可以擊鼓給堯提意見。堯又叫人在宮廷大門的右側設一根「誹謗之木」,百姓可以站在旁邊說堯的錯誤。

知天命 制定曆法

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帝堯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別居住在東南西北四方,詳細交代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晝夜的長短變化,星宿的具體位置,人們的農事活動、起居變化和鳥獸的變化等;要求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確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推算曆法,教民按天時季節農耕;敬順上天,每日敬迎日出,恭送日落,恭敬的奉行祭祀事宜;運用閏月的辦法校正好一年四季的天時節令。

作為古代聖王,帝堯深知,天道對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百姓的農事安排、起居活動以及百官的職守都必須遵從四時節氣。四時節氣正則一切正,四時節氣不正,人類社會的一切就都會亂了。因此立身於天地之間的君王,第一要務便是聞知天道,然後嚴格按照天道標準修持自身,再按照天道化育天下萬民。

然而,天地不言,天命天道,人何以知之?上天的旨意,是通過日月星辰的運行與自然界的變化展示給人類的,讓人去觀察去悟。帝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把推算掌管曆法作為國家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他精心安排羲和兄弟掌管曆法,並仔細交代了推算校正曆法節令的具體標準與方法,吩咐他們恭敬地迎送日月,舉行祭祀,以保證人類社會的一切運行不偏離上天的旨意並得到上天的保佑,進而達到政通人和而天下太平。

求賢若渴 任賢圖治

帝堯當政七十年後,召集大臣,討論繼位的人選。帝堯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丹朱繼承帝位,認為他德行不夠。四岳推薦了虞舜。

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以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著擔任司徒之職,舜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也都遵從不違。

堯又讓虞舜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又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加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來,希望他現在就登臨天子位。

堯將帝位禪讓給舜後,因為年事已高,便讓舜代理天子的政事,藉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 堯將帝位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 天下傳給了舜。對於堯選賢繼位的做法,孔子讚歎道:「大哉!堯之為君也。」意思是說堯是一個以天下為公的楷模。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