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夏至陽氣至極 帝王祭地祈求風調雨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黄經90°時開始。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西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Fotolia)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黄經90°時開始。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西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Fotolia)
【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夏至之日陽氣至極,陰氣始生。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所以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動到最北的一日。夏至不僅是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古時候人們稱夏至為「夏節」、「夏至節」。這天是帝王祭地的日子,為了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以祈求消災年豐。

祭神祀祖

「冬至祀天」、「夏至祀地」是中國歷朝歷代最隆重的祭祀風俗之一。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切事物均有陰陽兩面,一天之中有陰陽,即黑夜與白晝;一年之中也分陰陽,即夏至到冬至期間為陰,冬至到夏至期間為陽。夏至開始夜間漸長,白晝漸短,象徵陰期開始,古人認為地屬陰,所以皇帝於陰期開始之日——「夏至」祭地,祈求安度陰期。
按照陰陽觀念,北方屬於陰位,所以帝王率領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圓地方,故北郊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祭地供品也多為豬牛羊三牲。祭祀完畢供品埋於地下。現在坐落於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地的地方。
北京地壇(網絡圖片)北京地壇(網絡圖片)
早在周朝時,祭祀天地只是皇帝的特權,平民百姓無權祭祀。土地祭儀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所有參加土地祭的王公大臣及神職人員都必須先行齋戒。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祭也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漢族民間土地祭多在土地廟、田間等地進行。祭祀供品以麵食為主,因為夏至正是小麥收穫的時節,用新小麥做成麵條供奉,亦有讓土地神嚐新之意,一來表達對今年豐收的感謝,二來祈求來年消災解難、再獲豐收。

夏至九九歌

中國黃曆中「九」是習慣用的數字,有「冬至九九歌」和「夏至九九歌」。其中「冬至九九歌」流傳較廣,它是以冬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

「夏至九九歌」是以夏至那一天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至九九歌」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不廣為流傳,其實「夏至九九歌」確實生動形象地反映日期與物候的關係。

夏至九九歌在民間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流傳比較廣的是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
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冬至餛飩夏至麵
美味的夏日涼麵(楊美琴/大紀元)美味的夏日涼麵(楊美琴/大紀元)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麵」這天,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

夏至吃麵在很多地區都非常盛行。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麵」。北京人在夏至這一天講究吃麵,按照風俗習慣,每到夏至,人們都會大吃生菜和涼麵。在氣候炎熱之時,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可以降火開胃,也不會因此而損害健康。夏至這天,北京大大小小的麵館顧客盈門,打滷麵、炸醬麵等各種麵條非常受歡迎。

山東各地夏至日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這是因為夏至雖然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大約再過二三十天,就會進人「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吃涼麵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意思。膠州地區把這天的麵條稱為「入伏麵」。

也有直接煮新麥粒吃的,山東龍口、萊陽一帶煮新麥粒吃,孩子們用麥秸編一個精巧的小築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樂趣無窮。

在南方地區,夏至麵的品種也非常多,如陽春麵、干湯麵、肉絲麵、三鮮麵、過橋米線、麻油涼拌麵等。在江蘇,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鮮,地三鮮是覓菜、蠶豆和蒜苗,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褚芽,水三鮮是螺蜘、細魚和河豚。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飲食宜清淡多吃「苦」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洩暑熱,增進食慾。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芹菜、萵筍、絲瓜等。

另外夏至《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敘述:「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意思是:凡飲食,不要滋味過於厚重,不吃味道強烈的食物,不飲烈酒,這些濃味烈酒是招致疾病的開端。另外,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寒涼食品均要「食適可,勿過則」。

夏至健脾養心 
心靜自然涼。夏至養心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Fotolia)心靜自然涼。夏至養心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Fotolia)
夏至過後,除了健脾,還要養心。嵇康《養生論》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裡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夏至晚睡早起

夏至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另外,中醫認為頭部是陽氣匯聚之地,所以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或者頭對窗戶,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很嚴重。此時室內外溫差比較大,不宜夜晚露宿,以免寒邪之風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