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抗戰老兵張大明專訪

老兵不老 也不會凋零(上)

102歲的抗戰老兵張大明依然容光煥發。(攝影/曹景哲)
102歲的抗戰老兵張大明依然容光煥發。(攝影/曹景哲)
【記者梁博/舊金山報導】

家住美國舊金山灣區的102歲老人張大明,是一位曾經參加過抗戰的老兵。他的前半生與中華國運一起顛沛起伏,晚年又在民主自由的國度為愛與和平祈禱,「於家於國,有情有義」的風範令人感佩至深。

張大明從黃埔軍校到抗日戰場,從遠征軍補給官到接收北平的指導員,在臺灣以空軍中校退役後,又隨子女來美,現在已是四世同堂。

一、投筆從戎的土地測量員

張大明1913年出生於廣東茂名一戶殷實人家,祖籍河南。他從小讀私塾,在日本入侵之前,一直在廣東鄉下過著平靜純樸的鄉村生活。

張大明屬牛,性情溫和,忠厚誠懇,富有正義感。或許是家傳緣故,他極具忍耐力,「一千個忍,一萬個忍,心上一把刀,滴著血還要忍」,這個「忍」字是他留給後輩子孫最大的精神財富。

「日本人來的時候,我才十幾歲」,張大明老人至今耳聰目明,對少年時代的回憶仍然清晰,「我就跟我同學到那些店裡去,抵制日貨。我有個中學同學朱麗娟,現在也住在灣區,我們一起到店裡,把那些店家的日本貨都拿走了。」

店家都沒有反對,看著我們拿。(他們)肯定是心疼東西,但是也沒有辦法,我覺得那時候我們中國人還是很知道顧全大局的。

6年以後,1937年盧溝橋事變,張大明已經是湖北武昌金水農場一個年輕的土地測量員,這在當時是一份相當不錯的職業。但是,國難當頭,他覺得年輕人應該直接參加抗日救國,為保衛家園而戰。恰逢黃埔軍官學校正在漢口招生,他毅然離職前往報考,並獲錄取,幸運地成為「黃埔十五期」。

從此,張大明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二、戎馬生涯 崑崙關前哨戰中負傷

在一張攝於1939年的黑白老照片上,26歲的張大明一身戎裝,右手臂吊著繃帶——這是他在崑崙關前哨戰中負傷後,在湖南零陵62後方醫院的留影。

那一年,張大明從黃埔武漢分校第15期畢業,被分派至湖南第九戰區92師任排長。11月上旬,張大明所在部隊奉令增援廣西,狙擊號稱「鋼軍」的日軍板桓第五師團。他從軍以後的第一仗,就是著名的崑崙關戰役——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他們打的是崑崙關前哨戰。

張大明回憶說:「18日那天,我帶著50多名士兵到了軍事要地七塘,七塘就在南寧和崑崙關之間,離南寧七十里,當地十里為一塘。」

「傍晚就遇到了日軍。當時我們駐紮在一個山頭,日軍往上攻,就這麼對峙著。眼見日軍人數越來越多,我帶的士兵相繼中彈陣亡,機槍手中彈受傷了,營長也陣亡了」,雖然張大明語聲緩慢,但是仍讓人感到當年戰場上的滾滾硝煙,「我抓起機關槍就向日軍掃射,日本鬼子十幾個人都應聲中彈,倒下去了。」

「我的腰和腿都受傷了,血流如注,可是當時我自己一點都不知道,沒有感覺,還是接任指揮的副營長告訴我的」,張大明指了指自己的腿,他說自己被送往後方醫院治療了6個月。

身體完全康復後,湖南零陵警備司令部準備聘用張大明擔任警備隊隊長。但是,「我深信血債必須血還」,他婉拒了文職,要求再回到前線繼續抗日。

於是,張大明成為中國遠征軍的一名補給官,奔赴滇緬戰場。

三、 遠征軍補給官 奔赴滇緬

19423月,張大明加入遠征軍,隨部隊到達雲南昆明,在兵站總監部任運輸補給官,和士兵們從雲南怒江過橋到緬甸臘戌城(Lashio),向滇緬前線運送軍糧、武器、軍火等必需品。

臘戌,是離中國邊境最近的緬甸城市,盛產蟒蛇和紅玉,一年只有冬夏兩季。它是二戰期間的中緬交通樞紐,是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後勤補給基地,也是老兵張大明終生難忘的異域之地。

「我好多次都是大難不死啊」,張大明老人面闊目明一臉福相,他的子女認為,性格敦厚善良是他頗得上天眷顧的主要原因,「經常在這兒跟日本人交火,每次都特別激烈,千鈞一髮啊,好在最後都化險為夷了。」軍中補給是部隊的生命線,自然也是日軍時刻瞄準的目標,老人說,他還在滇緬公路上躲過了幾次驚險的車禍。
在遠征軍異常慘烈的戰場上,張大明有幸得以生還。

很快,在沙場殉國的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讓他體驗到了做為生者的責任。緬甸火熱的6月裡,他和士兵們接過200師官兵歷經萬難,從緬甸背回雲南的戴將軍的遺骨,並從雲南護靈到廣西全州,直到順利交付軍部。

張大明景仰戴將軍戰至一彈一卒的不屈精神,也感嘆他大勛未成卻馬革裹屍的悲壯。從雲南到廣西全州,伴忠魂歸故土,是讓張大明榮耀至今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