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健康生活

【愛女人好食在】手腳冒虛汗

 (123RF)
 (123RF)

文/朱惠東、陳品洋(駐診醫師)
【老中醫問診】

「時常頭昏、氣喘,整個人一直懶洋洋地提不起勁,怎麼辦?」

老中醫:「這是由於暑溼入骨,造成體質勞倦而內傷。」

外公鄰居家的丁丁前陣子出了車禍,做了腿部手術後一直在家休養。丁丁的家人發現手術後的她經常手腳無故發熱,即使在冷氣房也經常冒虛汗。

外公見原本活潑好動的她變得沉默、病懨懨,便察覺到不對勁,問過丁丁的媽媽,才了解到她的詳細情況。

丁丁母親憂心忡忡地提到,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手術的關係,她的腿腳經常浮腫,整個人也病懨懨的,可去了醫院,醫生又說丁丁的腳恢復得不錯。外公仔細替丁丁把了脈,又看了舌苔,發現她體虛而氣弱,又值三伏天,原本尚待恢復的身體被暑氣傷了,而引起氣虛浮腫。

鑒於丁丁尚在術後恢復期,不宜貿然用藥,外公建議丁丁的家人每日燉煮黃耆粥給她服用。黃耆提氣、性平和,特別能暢通肺氣,一點點黃耆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黃耆粥屬於平補,所以無須擔心進補過剩,身體無法負荷。此外,食用黃耆粥以早晨最適宜,可以振奮一天的精神。

外公還建議,夏天暑氣盛,為了避免溼氣入體,丁丁的家人也可以跟著食用黃耆粥提氣健體。但如果不小心感冒,表邪入體,則陰虛陽亢,與黃耆藥理相悖,此時黃耆粥則不適合食用。

養成食用黃耆粥的習慣後,精神果然一天天好起來,腿腳也不再腫脹了。丁丁還說現在很少有頭昏、頭沉、氣喘的症狀,手腳冒虛汗的症狀也改善很多。

【老中醫病理剖析】

黃耆在中醫裡又被稱為北芪,屬豆科植物,其根部有藥用價值。按照中醫理論,黃耆性質溫和,味甘,乃補氣養血藥物中的翹楚。李時珍《本草綱目》就曾記載過黃耆──「耆者,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之」,可見黃耆補氣之名自古有之。

黃耆v.s人參

有人常拿黃耆與人參相比較。對此外公說,人參乃大補之用,性猛烈,常用於治療裡虛之症;而黃耆補氣作用雖弱於人參,但能固表生肌,治療表虛之症再合適不過,且性溫和,更適合一般民眾。對此也有古方記載,如《本草備要》中就提到:「(黃耆)益元氣,壯脾胃。凡勞倦內傷,脾虛泄瀉,臟器下垂,氣虛血脫,婦女崩漏等,皆可用之。」古籍《本經》也將黃耆列為補氣「上品」藥材。而《日華子本草》更直接點明,黃耆可「助氣長筋骨,長肉補血」。

像丁丁這樣,遭逢手術,又在術後恢復期遇上暑氣襲身,身體「氣」不足,勞倦而內傷,肺氣虛而血脫,正需要黃耆長期補氣,用其藥力化解身上的暑濕之氣。而黃耆可入肺經、脾經,因此可以固表而利水,止汗而消腫。丁丁在服用溫和而能補氣的黃耆粥後,身體好轉,腿腳不再腫脹,也證明了黃耆粥的神奇作用。

此外外公提醒,黃耆本身不能直接入口,需要煎煮黃耆藥汁,用其反復煎煮後的汁水蒸煮大米或粳米,即成黃耆粥。對身體氣弱、病後復原或暑氣重的情況,黃耆粥是再合適不過的溫補之方。

【經典食療】 黃耆粥

食材:黃耆30克,大米或粳米150克,可根據個人食量以及口味增減。

做法:首先,取黃耆30克,洗淨,浸泡半小時(水面需高出黃耆)。浸泡完畢,將黃耆水用中火慢燉45分鐘左右。燒開後將第一道黃耆藥汁倒出,加入清水,繼續慢燉45分鐘,再倒出藥汁。然後將兩次燉煮的黃耆藥汁放至微涼,加入150克大米或粳米,小火熬煮1個小時,成黃耆粥。

——摘編自《女寶:養氣x美容x補血x調經x求孕 一次到位》(博思智庫出版社提供)◇

博思智庫出版社
博思智庫指一種寬廣智慧的生活態度,健康的身心靈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我們聚焦在「人」的內在與外在,即人文旅遊與生活健康兩大類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