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基宜花東

海科館針織珊瑚 喚起海洋保育

藝術家Sue Bamford策展「陸上造礁」,使用上千捲毛線,勾出美麗的針織珊瑚。(海科館提供)
藝術家Sue Bamford策展「陸上造礁」,使用上千捲毛線,勾出美麗的針織珊瑚。(海科館提供)

【記者周美晴/基隆報導】台灣首次「陸上造礁」行動在基隆海科館啟動。英國環境藝術創作者Sue Bamford以手工藝品在英國募款,自籌旅費來到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擔任駐館藝術家,希望透過「陸上造礁--針織珊瑚」喚起對海洋保育的重視。

Sue Bamford(中文名:蘇莉莉)是位環境藝術家/教育者,她在2015年獲選參與海科館舉辦的第一屆潮藝術。今年她自籌旅費,再次來到海科館,擔任為期1個月的駐館藝術家。她以擅長的織藝工法,配合海洋教育推廣,讓北北基的學童與社區媽媽認識海洋及重視海洋保育。

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礁生態。(海科館提供)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與社區媽媽們,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礁生態。(海科館提供)

館長吳俊仁表示:「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永續海洋」是海科館致力推動的建館目標。環境藝術不只可互動欣賞,更能傳遞海洋資源永續及再利用的概念。

這次的駐館創作,掀起台灣首次「陸上造礁」行動。「陸上造礁--針織珊瑚」透過勾針一層層向上編織。海科館教育主任陳麗淑表示,這恰似珊瑚造礁過程,也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骨骼不斷的累積而成,呈現美麗的珊瑚生態。

「陸上造礁--針織珊瑚」作品將在30日於海科館主題館2樓發表至9月30日。◇

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英國環境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織藝出栩栩如生美麗的海底珊瑚,體會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館提供)台灣首次群體群力的「陸上造礁」行動,由英國環境藝術家Sue Bamford,教導學童織藝出栩栩如生美麗的海底珊瑚,體會珊瑚成形不易。(海科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