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教育方向盤 張老師談時事】好老師可以消弭社會貧富差距

 (123RF)
 (123RF)

文/張天泰(Knight)
今年六月間,看到有一位台灣蘇姓立委為實習教師被制度壓迫的困境打抱不平。他質疑教育部官員,認為實習老師們在這半年實習,期間沒有薪水,且實習過程中可能被當廉價勞工。

雖然在現行的《師資培育法》,實習教師被認定為學生,但實習老師在實習期間有勞動事實,是不可否認,認為教育部應付實習教師的勞動薪資,並確保教師實習的教育品質,而當時的教育部官員,粗估目前實習教師的人數,表示政府可能需再編列5、6億預算,而現在台灣的國家財政無法負荷。

在同一時間,英國《The Economist》則透過研究說明,優秀的老師所帶來的良好教學品質,能有效帶起貧窮家庭的學童的學習成就,並提供明確研究數據,好老師能夠將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的學業成就的差距拉近,這些都是好老師能夠阻止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重要證據。

 一直以來,筆者十分關心台灣教師實習輔導制度上的問題,因為好的師資培育是教育成功的根本,而教育是台灣國力發展基礎,從1947年《師範學校規程》 到2002年的《師資培育法》的歷史條文變化中,觀察到許多值得大眾思考,並可一起回頭想想,如此的現象對於台灣教育,是不是正向的發展?

*培育台灣好老師的過程中,應還給實習教師應有的勞動薪資與身分尊重。

透過歷史研究,筆者觀察到的現象如下,第一為「實習教師薪資津貼從全薪到零」的現象,歷史數字會說話,1979年台灣實習教師的薪水從「全薪」到2002年以後的「零薪」,且要繳交四個實習輔導學分費。第二是「從老師變學生-台灣實習教師身分認同(Teachers' Identity)問題」,師培法相關法規修訂後,實習教師的定位由老師轉為學生,實習老師從「老師」變成「學生」的影響效應,如此的教師身分認同變化,可以讓台灣實習教師在實習學校的學習與教學權益,獲得足夠充分的尊重嗎?

最後一個歷史觀察是,「實習教師實習年度-從完整的一年到減縮緊湊的半年」,大大犧牲了原先的教師實習品質,綜合上述的三點的歷史觀察,不斷將實習教師的津貼,身分與實習時間降低化,對台灣教師實習輔導制度與機制付出,進行全面以市場經濟邏輯為尊的降低成本(Total Cost Down)政策措施,這樣的作為,今日回觀,真的對於台灣師資培育有良好的影響嗎?

英國《The Economist》已一再提出好老師可以消弭社會貧富差距的證據,台灣主政者,教育部應當思考,培育好的老師過程,本應使用教育邏輯,而非市場經濟邏輯,政府如果不能提供給培育老師的良好實習制度與環境,那可能會讓許多本來非常適合老師的教育人才提前受到折損,對於台灣國力,對於台灣教育發展都是不利的現象。

反身思考,當教育部官員回覆立委時,提到給實習教師應得的薪資,可能需再編列5、6億預算,目前台灣政府財政無法負荷,如此看似表面合理的言論,實質上,是不能理解台灣實習教師因不當的實習輔導制度設計受到壓迫的論述再現,或許可以看得更遠一點,培育台灣好老師的過程中,本該還給實習教師應有的勞動薪資與身分尊重,好的老師可以解決教育官員口中5、6億無法解決的社會貧富差距問題,嘗試在教師實習輔導制度改革上,思考其他方法做出正向改變。◇

張天泰(Knight)
曾任國小,國高中老師,報社記者,大學講師。 現為媒體行銷人員, 喜歡小孩,相信夢想, 夢想是借助跨國企業的力量,去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