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推背圖歸序解讀】第二十九象:仁宣之治

 ( )
( )

文/陳曦、文征
(接上文:第二十八象:燕王奪位

讖曰

枝發厥榮
為國之棟
皞皞熙熙
康樂利眾

頌曰

一枝向北一枝東
又有南枝種亦同
宇內同歌賢母德
真有三代之遺風

金聖歎:「此象主宣宗時張太后用楊士奇、楊溥、楊榮三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風三代,此一治也。時人稱士奇為西楊,溥為南楊,榮為東楊。」

一、解釋

本象預言的是明朝的全盛時期——仁宗、宣宗在位時的仁宣之治,盛世一直延續到英宗初期。

「三楊」辨析:金聖歎解「西」、「東」、「南」三楊,是以明朝時三楊「居地所處」劃分的。頌中的三枝:向北、東、南,與上述並不完全對應。

筆者以為:《推背圖》是預言歷史事件的,本象是以歷史事件來隱喻「三楊」,故不能完全按照明朝的民間稱謂,來對應解釋「三楊」。

三楊:

楊榮(西元1371~1440年),原名楊子榮,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入翰林院。永樂(朱棣年號)初年為文淵閣大學士,入七人內閣,謀而能斷,尤擅長邊防,深得器重,朱棣為之改名為楊榮。1410~1424年,隨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在仁宗、宣宗、英宗即位時,他三次穩定了政局,值內閣三十八年。

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號東里。1399年,因學行出眾,入翰林院,永樂初年入七人內閣,自仁宗時成為內閣之首。直至英宗初年,任內閣四十年。

楊溥(1372~1446年),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入翰林院。永樂年間選為太子近臣,受讒言入獄十年。太子(仁宗)即位才出獄,組建弘文閣,掌閣事。宣宗即位後入內閣,與二楊共值,始有「三楊」之稱。

明仁宗、宣宗都是聖明賢德的君主,他們任用三楊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利民興國的措施,如「平反冤濫、重農減賦、賑荒懲貪」等,使這一時期吏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是明朝的盛世。

「讖」解:

三楊治國有方,使朝野天下欣欣向榮,堪為國家棟梁。從「仁宣之治」到明宗初年,也就是張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的時期,明朝天下大治,百姓安樂。

「枝」:指三楊。「厥」音同決,字意為「其」。第二十一象出現過,作拆字迷:「厥」有宮門大開之意。因「闕」(音卻)是指宮門,「闕」無門,敞開了就是「厥」字。這裡似喻仁宣之治時,朝廷言路大開,從諫如流——當然,這是三楊勸諫仁宗、宣宗的功勞,故曰「枝發厥榮」。「皞」音同浩,古同「昊」,廣大。「熙」:光明,和悅,興盛。

「頌」解:

「一枝向北」:指隨朱棣五次「向北」征伐蒙古的楊榮(時稱東楊)。「一枝東」:指號「東里」的楊士奇(時人稱他為西楊)。「南枝」:指在當時稱為「南楊」的楊溥,他進入內閣最晚。「種亦同」:也姓楊。與圖中三樹對應,喻楊榮、楊士奇、楊溥。他們都是明朝的五世老臣,歷經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宣宗、英宗。

「宇內同歌賢母德」指被譽為「女中堯舜」的張太后。

張后是明仁宗的皇后,是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國母。在她做太子妃時,就以賢德聞名,成了保全朱高熾太子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仁宗在位一年即逝,二十八歲的宣宗即位,尊母親為皇太后,軍國大事多稟報張太后裁決。宣宗在位十年去世,張太后立九歲的英宗即位。群臣請她以太皇太后身分垂簾聽政,她尊祖制不允,重用三楊輔佐幼主。

張太后勤儉治家,不允許娘家人干預朝政,還震懾宦官王振使之不敢專政。她勉勵宣宗體恤民情,也教導英宗繼續祖、父時的國策,使明朝的國力在她晚年達到了全盛。

「真有三代之遺風」:「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民風純樸、天下大治的時期。明朝建文帝時,崇尚「三代」古風,認為那是完美的理想社會。甚至恢復了「三代」時的一些官名。本句除了讚頌「仁宣之治」,還隱喻了明朝尚古的理想。

「圖」解:

圖中只見「三楊」,未見決策者張太后的影子,暗喻張太后雖然裁決主導大事於幕後,但形式上未垂簾聽政,而是啟用三楊輔幼主。這種畫謎——以圖中不顯示來隱喻幕後人物,後邊還會出現。

二、解卦

卦為「恒」,下為巽,指風;上為震,指雷。「恒」卦為「相對並行之象,努力不懈之意」,正與圖、讖、頌中「三楊」共值內閣相合,同心理政,努力治國。

「恒」卦大象為:「震為動,宜向外發展;巽為入,向內,一內一外,各居本位,故能恒久」。正合「三楊」治國,內外各有所長,配合默契,執政時間很長。「恒」卦運勢:「萬事亨通,能恒久努力,安守本份則吉,妄動則招災」。正合三楊「安守本分」的治國方略。

宣宗即位後,皇叔朱高煦叛亂,楊榮力主御駕親征,平定叛亂是本分之舉。而後寬赦其他親王,以及放棄在交趾(越南)的駐軍,都是本分的戰略。(待續)

——摘編自「《推背圖》歸序全解」 博大出版社 提供◇

更多書籍資訊請見博大出版社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