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公民參與保育 助蝴蝶王國蛻變與重生

陳曉瑩(中)、林麗娟(右)和葉錫根(左)在小嶺步道合照。(陳曉瑩提供)
陳曉瑩(中)、林麗娟(右)和葉錫根(左)在小嶺步道合照。(陳曉瑩提供)

文/記者彭秋燕
台灣曾經是蝴蝶王國,蝴蝶密度世界第一,各類蝴蝶飛舞大地。然而,隨著民眾濫捕與棲息地被破壞,蝴蝶數量驟減。近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公民參與方式完成了68條蝶道的調查,為台灣蝴蝶保育開啟了一頁新的篇章,讓民眾能藉由蝶道健行來了解蝴蝶,進而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達到蝴蝶保育的目的。

推動環境教育 特生中心公布68條賞蝶路線

端午佳節是觀賞蝴蝶的好時機。特生中心近日公布中部地區68條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潛力的賞蝶路線,方便民眾賞蝶並認識蝴蝶生態。

特生中心表示,這次調查的目的在於建立完整的蝴蝶資料庫,並養成社區蝴蝶教育及保育人才,達到結合民間人力資源,建立社區環境教育推動網絡的目標,進而對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有所貢獻。

本次賞蝶路線有別於昔日大區域性的調查,是以社區型步道作為樣區的小尺度調查。在賞蝶路線的選擇上,特生中心特別挑選、調查距離學校或遊客中心10公里以內的樣區,如此可以就近進行環境教育或鄉土性教學。

在調查方式上,調查員以拍照方式來取代以往的捕蝶網採集,避免蝴蝶在採集過程中受到傷害。特生中心副研究員邱美蘭說:「我們寧可少一隻也沒關係,我們重視的是環境倫理的建立,讓這些生態解說員有正確的環境倫理。而且這樣的環境倫理也可以跟遊客講,也可以跟在地的人溝通。」

本次調查的另一個特色是公民參與社區蝶道調查,包含休閒農場及民宿業者,共計24個公民調查員,他們都是經由特生中心認證及格的解說員。邱美蘭表示,這樣的調查方式不但可以提升他們的生態視野,還可以幫助地區建立以「生態為體,產業為用」的目標。

投身地方生態保育 公民參與蝶況調查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環境不關心的話,很多生態就隨著時間的流逝不見了。」參與這次蝶道調查的陳曉瑩語重心長地說。陳曉瑩、林麗娟和葉錫根3個人都住在南投縣竹山鎮,4年來,他們一共調查了8條蝶道。每次出去調查,他們有的人照相,有的人記錄,回來後,還要再花時間討論,然後把資料上傳給邱美蘭。

對他們來說,參與這次調查的公民都對自然環境還有一份使命感。原本在外地上班的陳曉瑩,因為家人的堅持而回鄉工作。回鄉後,他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索性在家中幫忙務農,在田間,陳曉瑩發現家鄉變樣了。

小時候,她可以在溪裡抓螃蟹、釣魚、釣青蛙,為什麼才出去讀書幾年,全都不一樣了?為什麼溪流都變成水泥坡坎,難道不能用生態工法嗎?令她好奇的是,溪中的一大堆垃圾上,為什麼仍然有蜻蜓盤旋呢?這一連串疑問開啟了她對周遭環境、生態的好奇心。當時竹山地區經歷921大地震後,因應社區重建需要,特生中心在竹山開了將近120小時的生態課程,於是,他們3人有緣一起加入,成為生態保育的尖兵。

陳曉瑩表示,參與這次的蝶道調查,讓她學習到蝴蝶與環境的關係。蝴蝶往往需要特殊的食草,台灣有400種蝴蝶,就必須有400種以上的食草,任何一種蝴蝶滅絕,就代表著某些植物的消失。大自然是一個整體的生態,這些生態與人息息相關。

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總幹事林麗娟,在勞委會921地震的「以工代賑就業方案」中參與解說員培訓,這是她第一次接觸生態領域課程。在課程中,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熟悉的月桃,從枝幹、葉子到花朵都有用處,例如:葉鞘既可以槌一槌做繩子,也可以串東西當提袋。植物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她因此開始投入生態保育領域。

在參與生態調查過程中,膽小的林麗娟克服了許多心理障礙。她想參與蝴蝶生態調查,但她卻害怕碰觸毛毛蟲。還好彭國棟教師的解釋,「其實蝴蝶的幼蟲並不醜,還有你看毛毛蟲的毛其實不是毛,而是肉刺」,並鼓勵她碰觸毛毛蟲。於是,她從比較平滑的鳳蝶毛毛蟲開始摸起,現在終於克服了心理障礙。

有一次在青蛙生態調查過程中,林麗娟在溪底遇到一條蛇,同伴大叫「這裡有一隻赤尾青竹絲」,怕蛇的她聞聲嚇得想要跳上岸,然而,她卻爬不上去。邱美蘭為了讓她克服對蛇的恐懼,告訴她說,「看到蛇不是要跑,而是要拍照,要拍一張漂亮的相片,我才要拉你上來」,這次經驗讓她漸漸克服了對蛇的恐懼。

同時期參與生態課程的還有從事水電工作的葉錫根。葉錫根一直對生態保育很有興趣,所以參加清水溪保育協會,參與巡視溪流關懷環境。在巡溪過程中,他看見河川遭受到很多破壞。他表示,「小時候溪底隨便都有魚蝦,現在幾乎連水都不見了」,這更激起他保護環境的使命感,於是他更積極參與生態保護。

陳曉瑩、林麗娟和葉錫根都是竹山鎮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的成員。目前協會致力於將東埔蚋溪木屐寮滯洪生態區營造成環境教育場域,未來將結合滯洪生態區與周遭社區文化觀光資源,規劃生態文化套裝行程,希望將生態保育的種子往下扎根。

認識台灣蝴蝶史 喚醒生態保育意識

台灣擁有多樣化的自然環境,蝴蝶數量特別多,擁有「蝴蝶王國」美譽。台大實驗林管處吳立偉博士長期從事蝴蝶生態與分類的研究。他表示,19世紀時,歐洲貴族很喜歡蝴蝶工藝品,當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來台灣,發現這裡擁有豐富的蝴蝶時,就將採集的樣本帶回歐洲,因而打開台灣蝴蝶的世界知名度。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將蝴蝶標本與工藝品帶回日本。日本人對標本進行整理並於1960年出版了一本《台灣蝴蝶圖鑑》,書中記載了將近400種台灣蝴蝶。吳立偉表示,當時「在1960年就可以調查這麼清楚,所有物種裡面就只有蝴蝶而已。」反觀整個歐洲大陸才200種,日本也只有260種而已。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台灣豐富的蝴蝶生態也為蝴蝶帶來災難。19世紀便有國外研究人員來台灣採集標本。1918年,日本人朝倉喜代松在南投埔里成立全台首座蝴蝶加工廠,台灣的蝴蝶工藝品開始外銷世界;1950年,埔里的蝴蝶工藝品大量外銷到日本與美國,全盛時期有近2千位捕蝶人;到了1970年後,埔里因蝴蝶棲地被破壞,蝶量驟減,於是移往南部捕蝶。

吳立偉指出,1960~1970年,捕抓蝴蝶一天的收入相當種植稻米1個月的薪水,所以很多人不種田,轉而抓蝴蝶販售。1975年,十大建設啟動經濟起飛,需要大量勞力,勞工轉而從事建築行業,捕抓蝴蝶的風氣才慢慢沒落。1975年後,保育觀念漸漸抬頭,蝴蝶的生存危機才開始緩和。

蝴蝶的生態反映出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的變遷,人、蝴蝶與自然環境就像一個息息相關的故事。

白粉蝶  鳩占鵲巢的外來種

農田中的菜園常常可以看到白粉蝶和緣點白粉蝶。吳立偉表示,1950~1960年,在農地看到的都是台灣原生種的緣點白粉蝶,然而,近幾年卻只見到外來種的白粉蝶。由於生態競爭,台灣原生種緣點白粉蝶已經被迫移往山區。白粉蝶如何移入台灣?原來台灣早期檢疫不嚴格,蟲卵就跟著蔬菜進入台灣,造成今日白粉蝶鳩占鵲巢的局面。

台灣寬尾鳳蝶 記載地球變遷史

有「國寶蝶」之稱的台灣寬尾鳳蝶,因為外形美麗,是大家喜歡的蝴蝶物種之一。寬尾鳳蝶是台灣特有種,1932年在宜蘭縣首次被日本人發現。因為牠的「幼蟲」只吃台灣檫樹的嫩葉,台灣檫樹主要分布在太平山到拉拉山海拔1千~2千公尺的山區,在台灣數量不多,所以寬尾鳳蝶數量極為稀少。

長期以來,台灣寬尾鳳蝶一直被認為是東亞特有種。但是,經過吳立偉與團隊的探索發現,台灣寬尾鳳蝶竟然在2千萬年前和北美蝴蝶同宗。他表示,早期整個地球都很熱,最適合居住的環境是在現在的北極圈。後來,地球溫度下降,生物就開始跨過陸橋往南遷移,其中一支就飛到亞洲,其他寬尾鳳蝶移往美洲,形成今日親戚分隔兩地的局面。

廣泛種植蘇鐵 蘇鐵小灰蝶大爆發

蘇鐵小灰蝶是可愛的小型蝴蝶,幼蟲只寄生在蘇鐵上吃嫩芽。吳立偉表示,原本蘇鐵僅有少量生長在台東蘇鐵保護區,所以蘇鐵小灰蝶的數量相當稀少。然而,到1976年,很多人認為種植蘇鐵會帶來好運,於是大量種植,後來有人發現蘇鐵上面有蟲,而且將蘇鐵吃得面目全非,後來才發現這是蘇鐵小灰蝶幼蟲惹的禍。因為民眾大量種植蘇鐵,蝴蝶就飛出來覓食,結果造成蘇鐵小灰蝶數量的大爆發。人類對植物的文化認知不但會影響植物,也會影響蝴蝶生態。

環境的變遷不可逆,認識蝴蝶的生態有助於了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更有助於人們對蝴蝶的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