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 中國鏡

國企難甩包袱 陸治霾卡關

中國過度發展,也沒有適度的平衡機制,導致汙染持續發生。(Getty Images)
中國過度發展,也沒有適度的平衡機制,導致汙染持續發生。(Getty Images)

文/記者莊麗存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雖然呈現跳躍式的發展,但犧牲的卻是人民生存的空氣與水、土地等環境,近年來中國空汙問題嚴重,包括霧霾問題也出口到周遭鄰國,最近引發韓國91人,聯名控告中韓政府治理霧霾不力,每人要求賠償300萬韓元。中共必須維持高度的經濟成長,以鞏固政權的合法性,在此條件下,中國的去產能、降空汙政策遭遇什麼樣的挑戰?

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顏建發表示,因應氣候變遷,中國必須走這條路,否則投資環境會一直惡化,其中,中國企業很多是國營企業,包袱能不能甩開就很難說,不容樂觀,加上中國在環境保護太沒有規範,若貿然關廠,會涉及生產力、勞工就業問題,是很大的挑戰。

顏建發認為,主要是中國過度發展,也沒有適度的平衡機制,雖然中國也很強調環保,在這方面又做得很表面,勒令一些工廠要關廠但沒給予補償,很容易積怨。若做環保整套系統都要有,包括媒體自由報導、法院公正性等,這些中國也呼籲很久了,以目前中國發展情況來看,似乎像在北京等地方的汙染是越來越嚴重,並沒有減輕。

顏建發說:中國的空汙除了明顯影響旅客到中國旅遊的意願外,影響台商到中國投資的部分有限,因為畢竟為了生存,台商使用中國勞工、土地,而對中國競爭力也會有影響。

韓國的控告會有用嗎?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根源?台灣政府和台灣人有何因應之道?顏建發表示,韓國人很難向中國政府求償,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都被抓去台灣政府都沒辦法,現在只能讓國際社會都知道,形成輿論壓力,終究大家的批評、罵還是有用的,能起到什麼效果就很難說了。

另外,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表示,未來中國可能在進口商品方面,規定產品採用低碳、綠色產品等,而台灣產品出口到中國有可能遇到綠色貿易障礙,預期中國會把與歐盟推動的綠色成長、綠色科技,視為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例如將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納入國際貿易規範當中。

劉孟俊說:最近幾年中國的抗爭事件,多與PM2.5相關,所以中國想要降低霧霾,可能會把該部分納入中共維穩政策的一環,至於人才流失,國外派駐到中國的工作者不會長久待下去,包括日本商社、國外企業外派到中國的員工等,會要求過幾年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工作。中國一些經濟成長好、綠色成長好的城市,仍是吸引人才的地方,像是深圳的經濟比較偏向高科技產業發展,人才在都市競爭會變成一個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