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熱愛中國文化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上)

1908年5月的托爾斯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08年5月的托爾斯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文/瑪莎.扎格瓦茨吉娜 (Masha Zagvazdina),編譯/周鼎
列夫.托爾斯泰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巨匠,是中國人眼中偉大的俄羅斯君子,也是影響印度甘地的英雄。他的一生經歷過貴族的奢華浪漫,經歷過農人的辛苦耕耘。為了理解生命的意義,他不斷地探索著人為何而生,又為何而存在?在漫長的探索中,他將智慧的目光投放在中國,並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作為打開人生意義的一扇天窗。

中國古典思想對托爾斯泰的影響

列夫.托爾斯泰後半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積極研究中國文學和民俗,以便介紹給俄羅斯人。托爾斯泰的祕書布爾加科夫寫道:「他曾說過,如果還年輕,就會去中國。」作家自己也曾說:「我正忙於研究中國,而有人竟想使4億中國人習慣於歐洲文明。」

當時的俄羅斯漢學家並不太接受中國的古典思想,甚至批評中國文化,包括著名的哲學家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和中國問題專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但托爾斯泰卻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並適當地加以改編,使俄羅斯人更容易理解。

托爾斯泰27歲時與中國結緣。他早年在高加索、多瑙河一帶、克里米亞半島參加戰爭,因其作戰勇猛,獲得勇敢軍官的殊榮。由於他參加過幾大戰役,為此也獲得「勇敢」勳章和其它一些獎項。1855年,托爾斯泰收到培訓中國軍隊的邀請,但他拒絕了。

他說:「克里米亞戰爭後向中國派了一些人。朋友勸我去當炮兵軍官。我記得自己非常猶豫。我的朋友巴柳澤克去了,但是他還要執行其它任務:與東方人耍狡猾的陰謀。後來他成了大使。」托爾斯泰所說的「其它任務」指的是特務活動。

19世紀70—80年代,托爾斯泰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他50多歲時,接觸到老子的學說,隨後展開勤懇的研究,包括中國的民間著作。

1891年,托爾斯泰談到成年後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思想家這一問題時,他講到,孔子和孟子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影響最大的是老子的思想。

在老子、孔子、孟子等中國先哲的思想中,托爾斯泰從中找到了共鳴,其中包括 「博愛」、不以惡治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仁義。

托爾斯泰在給出版商和朋友切爾特科夫的信中寫道:「我完全融入了中國的智慧中,我非常希望向您和所有人介紹這些書籍給我帶來的道德補益。」

「我待在家裡,現在正在發著高燒、流著鼻涕,但我還是已經連續兩天閱讀了孔子的著作。如此不同凡響的道德高度簡直難以想像,您將獲得道德上的充足,會發現這些思想有時甚至達到基督教的高度。我把自己良好的道德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的著作,當然最重要的是老子的著作。這些思想應該成為全社會的財富。」

1900年11月12日托爾斯泰寫道:「我什麼也沒有寫,正忙著研究孔子的思想,這非常好。我在吸取精神力量。現在,我想記錄的是,自己是如何理解這『偉大的學說』和『中庸之道』的。」

托爾斯泰非常想把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俄文,但他不懂漢語。後來,他獲知日本人小西氏在翻譯這本著作,提出來和對方合作。就這樣,日本翻譯家小西氏和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首先把《道德經》翻譯成了俄文。

1903年托爾斯泰出版了《智者每天的思索》彙編,其中引用了老子的36段話。後來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引述老子的話。

1909年,托爾斯泰決定為廣大讀者翻譯《道德經》中的部分格言。他在去世前幾個月出版了一本小型書籍,他從《道德經》中精心挑選了64條格言,組成這本小冊子。這本書受到廣大俄羅斯讀者的喜愛。

托爾斯泰號召提升道德修養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他曾經過著花天酒地、放蕩形骸的生活。他擁有貴族階層的一切,又比之更勝一籌。卓越的文學天賦,為他帶來顯赫的聲譽。他是如此幸運,幾乎擁有人們想要擁有的一切。

在托爾斯泰的一生中,曾經歷過一個特別的夜晚,即被史學家稱為「阿爾扎馬斯之夜」。1869年,托爾斯泰為了田產的事情去了一次平扎省,中途在阿爾扎馬斯過夜。根據他的敘述,凌晨2時,他看到了死亡,聽到了死神的聲音,他感受到一種可怕的東西正在緊緊地追趕他、糾纏他,幾乎使他難以擺脫。

這一夜帶給他的經歷,使他的一生都難以忘記,他的世界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托爾斯泰廣泛地吸收東西方文化的智慧與精華,包括中國的道家思想。他痛斥導致俄羅斯人墮落的東正教,並對人性的敗落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人人都能從心中意識到愛的力量,通過自我完善進行自救。

托爾斯泰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不斷地修煉,在中國古典思想中他不斷地探索這方面的理念。他寫道:「為了不讓容器裡的東西傾灑出去,就要認真地端平它。為了讓刀片更鋒利,就需要經常地磨礪它。如果你在尋找真正的幸福,那麼,對自己的心靈你也要做同樣的工作。」

托爾斯泰認為,老子思想的基礎與所有正教一樣。他寫道:「如果一個人為了肉體活著,生活就是痛苦的,因為肉體遭受罪業、生病和死亡。如果一個人為了靈魂活著,那麼生活就是幸福的。因為對靈魂來說,不存在受罪、疾病和死亡。」

在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托爾斯泰強調了它的道德一面:「內在平衡是人類所有善行的根本,諧和是所有人類行為的普遍法則。只有當人們保持平衡與諧和的時候,幸福的秩序才會遍布世界,眾生才會繁榮。」

他相信,道德的完善沒有止境,人永遠都不可能說自己已經完美無缺。他非常欣賞中國文化中的一個觀點:每天都從頭開始反省自我,更新自己,然後再次從頭開始,永遠都從新開始,沒有止境。
1848年,20歲時的托爾斯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1848年,20歲時的托爾斯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托爾斯泰在52歲時寫了一篇《懺悔錄》,對年輕時的自己進行了一場真摯而又坦誠的懺悔。他寫道:「想到這幾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厭惡和痛苦。在打仗時我殺過人,為了置人於死地而挑起決鬥。我賭博、揮霍、吞沒農民的勞動果實,處罰他們;也曾過著淫蕩的生活,欺騙偷盜,形形色色的通姦、酗酒、暴力、殺人……沒有一種罪行我沒有幹過。為此我還得到讚賞,我的同輩至今都還認為我是一個比較高尚的貴族。」

他通過寫日記來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托爾斯泰認為,人不是甘願墮落卑賤的,人不僅擁有良知和道德,而且身上也帶有神性的光輝,人的天性充滿理性的力量。他意識到,愛是人類的本性,愛護人類的廣闊心胸會使人不斷地昇華。在實踐中,他也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回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愛,就能在愛的指引下,找到光輝的生命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