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高雄

遊百年橋頭糖廠 觀糖業興衰與文創再現

製糖工廠不再運作,存留下斑駁鐵鏽訴說著滄桑歷史,值得人們去研究瞭解製糖的流程,是最好的實例教材。(記者楊秋蓮/攝影)
製糖工廠不再運作,存留下斑駁鐵鏽訴說著滄桑歷史,值得人們去研究瞭解製糖的流程,是最好的實例教材。(記者楊秋蓮/攝影)

文/記者楊秋蓮
糖,是現今家庭廚房中必備的一種簡單的食品添加物,帶給人一種甜蜜幸福的感覺,而節節高升的甘蔗則是它的來源;亦是台灣農村50年代童年追著牛車跑,只為嘗口甘蔗清香甜味的那種甜蜜的回憶。而台灣首座創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的「台灣糖業博物館」,座落於高雄市台糖公司橋頭糖廠,它是國內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又因廠內昔日古物保存完好,已被列為市定(原高雄縣)文化景觀。

台灣糖業自明朝開始發展後,逐漸的成為重要出口物資,經由荷蘭人提煉外銷,開啓了台灣的製糖事業。直至日本據台後全力發展糖業,在鼎盛時期擁有42家糖廠、酒精工廠15家、自營農場11萬3,000公頃,產業為空前絕後規模之大,成為台灣第一大產業。

台糖收割甘蔗時所用的大型機械宛如變形金剛。台糖收割甘蔗時所用的大型機械宛如變形金剛。(記者楊秋蓮/攝影)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8年(下同)由我國政府接管日本在台的各種糖業相關機構,並將其命為「台灣糖業有限公司」,簡稱「台糖」;其曾於50~70年間為台灣賺進了不少外匯。但是,隨著經濟結構轉變,糖業逐漸沒落。橋頭糖廠也在88年停止製糖,不過,廠區內文化資產豐富,促成台糖多角化轉型經營,並發展成觀光休閒產業。

高聳的煙囪是糖廠最顯目的地標。高聳的煙囪是糖廠最顯目的地標。(記者楊秋蓮/攝影)

糖廠保留文資 發展觀光產業

建於光緒28年(西元1902年)的橋頭糖廠,沿自日據時代的社宅事務所與俱樂部,其外觀不但仿巴洛克式的建築外,迴廊與連續拱門皆仿自歐洲建築風格;廠內製糖工業遺址、五分車、日式宿舍、各式防空洞及紅磚水塔等十多處建築古績皆保存良好,並於91年9月被高雄縣政府認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因此,糖業博物館成立於此更具有其歷史文化甚為重要的象徵意義。

防空洞是橋仔頭糖廠區內隨處見的景觀,每隔不遠的距離就可看見造型不同的避難的防空洞。防空洞是橋仔頭糖廠區內隨處見的景觀,每隔不遠的距離就可看見造型不同的避難的防空洞。(記者楊秋蓮/攝影)

橋頭糖廠在轉型發展中,又以95年成立的台灣糖業博物館為主。除了以糖業文化教育為首項外,文創產業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寬廣的廠區、蒼鬱的老樹群是橋頭糖廠昔日最佳寫照,因交通便利之故,是一處適合半日遊或一日遊的完美休憩景點。

磚紅水塔的外觀,在綠樹下更顯得古老不堪,但是卻代表了它獨特的歷史意義。磚紅水塔的外觀,在綠樹下更顯得古老不堪,但是卻代表了它獨特的歷史意義。(記者楊秋蓮/攝影)

搭捷運直達橋頭糖廠站,若走向捷運3號出口,旁邊是橋頭糖廠五分車起站,途中經過鳳梨園與著名的仿三鐵共構(台鐵、高雄捷運、大台糖小火車)的景觀,終點為花卉中心。如果走出捷運2號出口處,出來即是橋頭糖廠。

往糖廠區內走,高大的老樹勾起一片天然綠蔭,再加上糖廠裡販賣的冰品,完全就是夏天避暑勝地。沿途隨處也可見之前進駐糖廠的藝術工作者,所留下來的部分作品與糖廠景物融為一體,成為最佳的裝置藝術。糖廠兩邊的設施特色迥然不同,是學校戶外教學的最愛。因糖場園區範圍太廣,若想輕鬆的逛一逛得利用低碳交通工具,騎著雙輪迎風暢快,怎麼銜接都好玩。

在地文化守護者 挽救斷垣殘壁

從糖廠藝術村遊賞,紅磚矮牆上寫著「白屋」二字,在日據時代,這裡是達官顯貴聚會社交的場所,糖業沒落後,這裡也變成斷壁殘垣,所幸一群在地文化的守護者不忍其繼續殘破、敗壞,於是邀集各領域工匠和藝術家,將此地重建為一個展示藝術家作品與裝置藝術的天地。可惜今非昔比,現已大門深鎖,不見當時的風光。

橋頭製糖廠的製糖工廠外觀。橋頭製糖廠的製糖工廠外觀。(記者楊秋蓮/攝影)

還有許多建築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從這些寶貴的建築中,都可見台灣經濟產業發展史所留下的奮鬥痕跡。再往前走會見到一棵樹型優美、高大的雨豆樹,此處曾是日據時代日軍的靶場,在糖業興盛時建成單身員工宿舍,而糖廠結束營運後,有多次展演活動在此舉辦,其天然劇場氛圍與雨豆樹的美感深受好評,因而被稱作「雨豆樹劇場」。然而,這棵雨豆樹在此屹立了一世紀,卻也看盡了糖廠的興衰與變遷。

「雨豆樹劇場」這棵雨豆樹在此屹立了一世紀看盡了糖廠的興衰與變遷。「雨豆樹劇場」這棵雨豆樹在此屹立了一世紀,看盡了糖廠的興衰與變遷。(記者楊秋蓮/攝影)

來到糖廠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冰品,逛一圈下來,累了可到舊戲院改建的冰品販賣部旁的歇腳處休息。品嘗甜蜜的冰品再聆聽街頭藝人二胡悅耳的演奏,享受休閒、放鬆的氣氛,補充完體力後再慢慢欣賞廠區內各種再生的裝置藝術,整天下來令人意猶未盡。糖廠工作人員表示,冰棒從50、60年代由2塊錢賣起,至今最具特色的冰品莫過紅豆酵母冰,銷售量曾於高捷免費通車期間創下歷史紀錄,單日賣出7,300多個,締造日所得近26萬元的最高業績。

五分車的維修站,是配合產業鐵路運輸所需求設置的修復站,擔任維修的工作。五分車的維修站,是配合產業鐵路運輸所需求設置的修復站。(記者楊秋蓮/攝影)

人家說好料沉甕底,品嘗了冰品後,接著重頭戲要上場囉!那就是往糖業博物館方向走,沿著自行車道而行,經過2棟整修後的和風建築,散發出高貴卻不奢華的大器建築(廠長與副廠長宿舍)座落於自行車道旁。此建築屋頂瓦片以反覆重疊的樣式展現,庭院草皮與周圍的橄欖樹、緬梔花相輝映,盡顯庭院優雅、溫馨,更襯托出和風建築質樸迷人的自然風情,彷彿時空倒轉回糖業當時發展繁榮的背景。

日據時期廠長居住宿舍,和風建築散發出高貴卻不奢華的大器建築。日據時期廠長居住宿舍,是一棟高貴卻不奢華的和風建築。(記者楊秋蓮/攝影)

五分車廢棄零件 變身裝置藝術

再把懷舊的情懷拉回現實,一個大大的糖字展現在眼前,這就是進入糖業博物館的入口,兩排筆直的椰林大道旁裝置著「童心」的陶土臉譜,外殼是用一片一片鋼筋水泥貼上的,獨具風格也展現出人生的百態。路的盡頭則是仿巴洛克、建於西元1901年的俱樂部,當初是用來當高階長官招待處。而靜臥在左側鐵軌上的五分車體並不寂寞,其旁邊都有藝術家們利用報廢的車體零件以資源再生創作出各領風騷的裝置藝術。

糖業博物館入口處有兩排筆直的椰林大道,路的盡頭則是昔日仿巴洛克式的俱樂部。糖業博物館入口處有兩排筆直的椰林大道,路的盡頭則是昔日仿巴洛克式的俱樂部。(記者楊秋蓮/攝影)

橋頭糖廠除了歷史古蹟、糖業文化及自然生態之外,廠內充分利用製糖時所留下的廢棄零件重新組合,塑造一處可與遊客產生多種互動的鐵件廣場──「鐵園迷城」。鐵園迷城以低矮草坪和九重葛花架作為分隔島所構成的簡易迷宮,並且在動線上規劃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裝置藝術,此外,再搭配一些廠內相關的老故事,賦予視覺新思維。鐵件藝品除了突顯這些文化資產原先的特色或趣味性外,也盡量使得重新組合後的鐵器原件可以旋轉或移動,滿足遊客想要小試身手的慾望。

昔日的五分車現今靜臥鐵軌上以成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昔日的五分車現今靜臥鐵軌上,已成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記者楊秋蓮/攝影)
「鐵園迷城」充分利用製糖所留下的廢棄零件重新組合,賦予視覺新思維。「鐵園迷城」充分利用製糖所留下的廢棄零件重新組合,賦予視覺新思維。(記者楊秋蓮/攝影)

百年聖觀音佛像 庇佑製糖師平安

再轉往椰林大道另一條林蔭小徑旁的紅磚瓦房,令人感受那種離塵不離城的桃花源境界,隨後呈現在眼前的即是仿巴洛克式建築──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事務所(簡稱「社宅事務所」)。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採歐洲傳統建築,而其環繞屋頂的方孔可不是用來裝飾用的,而是防禦土匪偷襲時戰備的置槍孔。

聖觀音佛像是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佛像同一風格的作品。聖觀音佛像是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佛像同一風格的作品。(記者楊秋蓮/攝影)

社宅事務所旁祀立著一尊百年的聖觀音佛像,守護庇佑著當時廠內的製糖師們都能平安,周圍圍繞著大樹與祈福的吊牌,顯得格外清靜。日本佛像雕塑史上代表作──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的聖觀音佛像(約鑄造於西元720年),事務所旁的聖觀音佛像就是同一風格的仿造作品,皆具不菲的藝術價值。

保有昔日設施與建築 榮獲景觀獎

在100年橋頭糖廠結合十鼓擊樂團成立「十鼓橋糖文創園區」,致使園區內的軟、硬體設施強化再升值,將十鼓擊樂團的鼓樂表演藝術和百年糖廠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做結合,不但呈現多元觀光面貌與價值,並保留了許多糖廠重要設施與建築,例如:留下火災痕跡的舊倉庫、五分車、鐵道、防空洞、煙囪等,並再利用被火燒過的柱子做成裝置藝術,這些設計也使其榮獲第十八屆建築園冶推薦優質景觀獎。

製糖石轆(左)是舊式製糖的甘蔗壓榨機,笨重的石材以牛力牽拉來帶動上方齒輪旋轉。製糖石轆(左)是舊式製糖的甘蔗壓榨機,笨重的石材以牛力牽拉來帶動上方齒輪旋轉。(記者楊秋蓮/攝影)
裝置藝術消失的帝國與製糖廠火車相呼應,留下一段歷史的甜蜜的回憶。裝置藝術消失的帝國與製糖廠火車相呼應,留下一段歷史的甜蜜的回憶。(記者楊秋蓮/攝影)

百年人文歷史的糖廠,不只保存了原有的製糖工廠,更規劃了糖業歷史館、生動的糖業鐵道文化及舊糖廠的創意回顧等。廠內景觀風貌融入公共藝術,呈現人文藝術的氣息,展現對環境的愛護與尊重,而館內亦陳列著許多來自各地著名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多媒材作品。處於其中不但被這美麗的環境、瑰麗的古蹟深深吸引,更讓人有種知性之旅的fe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