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觀點

《時代》:中國為何有經濟危機

中國的銀行不是以商務為導向,很大程度上是作為政府發展政策的工具。(網路圖片)
中國的銀行不是以商務為導向,很大程度上是作為政府發展政策的工具。(網路圖片)

【記者李賽琳/編譯】美國《時代》周刊資深記者舒曼(Michael Schuman)發表題為〈中國為什麼會有經濟危機〉一文,闡述其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駁斥所謂的中國式「國家資本主義」可能是應對現代全球經濟困局的出路的說法。他認為,事實上,中國經濟相當數量的問題恰恰是這個極端中央集權的制度造成的災難。

極權操控 扭曲價格 愚蠢的投資

文章指出中國的發展模式:1、利用低工資,通過出口刺激增長,然後通過巨額投資迅速工業化;2、政府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作用;3、運用產業政策和中央直接融資促進更先進行業的發展。

如此一來,銀行不是以商務為導向,很大程度上是作為政府發展政策的工具。

作者認為,這種模式最終崩潰原因在於「價格錯位」。為了刺激高速增長所需的高水平投資,該模型依賴於中央直接補貼,使得投資於某些行業或部門更具吸引力且風險較小。通過操控價格,中央提供給這些行業廉價信貸,或者直接要求投資於首選的特定項目。為了鼓勵出口商,匯率是受到控制的;推出了能源、出口等的各種補貼。

操縱價格形成巨大的扭曲,造成金錢浪費和產能過剩,最後換得脆弱的銀行、負債的公司和愚蠢的投資。

中國的投資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46%,然而,投資水平如此之高,在某些關鍵方面,經濟卻是如此匱乏。例如,中國投資上千億美元修建高速鐵路,票價超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支付能力,而且許多中國大城市還沒有地鐵。

下一個金融危機可能爆在中國

文章中提到,中國的許多投資都靠債務支持,因此債務水平一路飆升。評級機構惠譽Fitch估計,2011年的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185%——僅僅3年便增加了56%。債務的增幅雖然尚未對中國的銀行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許多分析師卻擔心銀行最終將面對不良貸款的上升。

《金融時報》近日報導,北京政府已下令銀行滾存地方政府所欠的1.7兆美元貸款。如果報導屬實,這說明:1、投資的項目不足以產生償還貸款所需的收益;2、銀行帳簿上的貸款質量讓人存疑。當政府實體耗用他們無法償付的貸款的同時,許多小公司,尤其是私人企業卻無法籌集足夠的資金,持續遭受資本短缺的困擾。

該報的經濟專欄作家馬汀沃夫(Martin Wolf)也撰文說到,下一個金融危機可能爆在中國。他說,開放金融系統的論戰與中國內部改革的爭議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何,自由兌換人民幣被規畫在遙遠的未來。

駁斥超級官僚主義可以管理經濟

有人認為,近年來中共決策者對經濟的管理表現卓越。但是,今天中共的超級官僚所面對的是,他們相信可以用政令來管理經濟、可以命令經濟增長。但卻擺脫不了基本數學的力量,不論它的決策者有多麼能幹。

中國經濟尚未從投資和出口轉向消費,並將主要焦點放在經濟增長上。中國的儲蓄仍舊過高,而消費嚴重偏低。當局還沒有為經濟轉型採取任何步驟,比如減免許多進口貨品的高額賦稅等。更重要的是,政府對糾正價格無所作為。貨幣仍然被牢牢控制,利率也沒有改革。於是,投資者仍根據錯誤的價格信號行事。

時間不多了 還堅持不政改?

作者強調,中國可以解決其經濟問題的時間已經無多。但是,中國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在3月2日的記者會上,兩次被問及政治改革問題,回應依然強硬:「你可以指望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會有新進展……但政改要在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進行。」

作者認為,中國如果不轉變其經濟發展模式,發生經濟危機勢在必然。中國面臨的經濟危機,就經濟學而言,他們無法逃避數學,這是最科學的了。不管這個經濟體有多大、增長有多迅速,或者政府介入經濟有多深,如果這些數字的綜合加起來不對勁。中國有很多的數字的總和都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