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流浪博士再創事業高峰(上) ——專訪中台科大李隆盛校長

中台科大李隆盛校長。(攝影/賴瑞)
中台科大李隆盛校長。(攝影/賴瑞)

文/賴瑞
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從1980年的2.5%下滑至2000年的1.68%,到2016年更降為1.07%,成為全世界最低生育率的地區,這種「少子化危機」不但讓台灣人口結構出現嚴重的問題,學齡人口也因此逐年銳減,連帶讓中小學的師資供給過剩,成為所謂的「流浪教師」。隨著時間往後推進,現在已經往上延伸至大學階段,每年各大專院校所培養的5千名博士級畢業生,也因學校缺額有限,必須到處兼課成為兼任教師,也同樣面臨必須「流浪」的命運。

中台科技大學校長李隆盛認為,要面對大專流浪教師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學校供需失調的人才培育方式,及借鑑國外大學的做法,而政府也該鬆綁法規,活化大學院校人力資源,只有標本兼治與多管齊下的變革,才能讓大專流浪教師的問題獲得解決。

「標本兼治」解決供需失調與學用落差

大專流浪教師問題的本質是博士人才供需失調、學用落差,失調和落差之所在不單是數量,而是品質和數量夾雜在一起。針對這個問題李隆盛以一個寓言故事作比喻:有個救生員,在河流下游看到有人溺水後被急流沖下來,他趕快跳下河裡把人救上來。可是剛救起一個,又看見有溺水的人被沖過來,又得繼續下水救人,好像救不完。於是,他到河流上游去看,發現有惡人一直把人推下河流。他決定要把這名惡人給制伏,最後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李隆盛說,這個寓言的意思是面對流浪博士或流浪教師問題要「標本兼治」,要解決現有問題,更要針對問題的成因做根治和防範。供、需、學、用各層面都該勇敢和明智地面對問題。雖然,要解決這個問題「猶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會相當費力和費時,但只要開始去做,就不會太遲。」

李隆盛指出,外國有許多可供我國解決流浪博士問題借鑑的理念或經驗,但國內一直沒善用。例如:在許多國家,半數以上的博士學位擁有者是到非學術機構工作。「所以,國人不宜期望大專校院吸納大多數的博士人才。」又如,在很多國家,只有研究型大學才會設博士班,許多博班研究生要靠擔任研究助理(RA)或教學助理(TA)來換取生活費及學雜費減免,這種經費來源常由指導教授從校外取得的研究經費來支付。由於這樣的指導教授和博班研究生既有師生關係又有僱傭關係,所以博班研究生常稱呼指導教授為「老闆」(boss)。一旦指導教授從校外取得的研究經費不足,就會減收或停收博班研究生。

而指導教授從校外取得研究經費的來源大多是來自產業界而非政府機關。因此,師生協作的研究計畫必須對應產業或社會需求,李隆盛指出,面對這個情況,研究型大學也會將從校外取得研究經費的能耐(甚至額度)當成教師終身僱用(tenure)和升等的條件之一。「這樣的博班研究生從招收到培育都受到市場需求的檢驗,取得學位之後也會較切合產業或社會需求。」

還有,國外很多國家的政府機關會逐年將各類職業的工作條件、學歷要求、薪資所得和未來展望等資訊,公開提供國民做規劃和調整職涯和學涯,學校也可用來做規劃和調整系所、課程的重要參據,李隆盛說:「這樣才能減少盲目升學和辦學。」(待續)